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本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机遇挑战、战略重点、逻辑进路等重要科学议题展开探讨。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应从更高品质满足大众需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和平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进行把握。(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逻辑和推进逻辑。(3)可从旅游产品优质供给、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建立更具韧性的文旅供给、激活引导普惠全民的文旅消费、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服务体系,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5)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是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医疗旅游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绿色朝阳产业,国内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贵州优越的自然气候优势、旅游基础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便捷的"西南高铁枢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平台优势是贵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充分条件。为了推动贵州旅游产业摆脱主要依靠节庆旅游大起大落的局面,本文拟从医疗旅游的定义、贵州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前景展望,贵州发展医疗旅游的路径分析,探索促进贵州旅游业稳步增长可行性,向世界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省际排位,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旅游减贫效应之辩 ——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T(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者的旅游)理念的提出和推行建立了旅游与贫困之间的直接联系,激发了学界对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广泛讨论.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减贫效应这一问题上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议",旅游发展减缓了贫困""旅游发展加剧了贫困"和"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无必然联系"三种观点同时存在.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系统梳理了旅游减贫效应的产生机制及支持不同观点的经验证据,并对争议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贫困度量方法不统一、空间尺度和研究方法不同、发展环境及模式选择存在差异等因素造成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综合各方面而言",旅游发展减缓了贫困"这一结论更为合理.最后,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教育蓬勃兴起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以及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综述。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关旅游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8.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它为我国未来5年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全文,通篇都透露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它的快速发展既会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又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旅游业有效率的发展是学界近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于“十三五”开局之年以“旅游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展开笔谈,就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抛砖引玉,引发旅游学界对旅游业发展中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的关注。即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与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系?中国旅游业如何助推美丽中国和生态之明建设?本期的6篇笔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的选择。以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基于"两山"理论分析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徐州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精神,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要求、价值逻辑、机遇挑战、实践矛盾和实现路径,核心观点如下:(1)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面临根本性转变,中国式旅游现代化是旅游业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和重要契机;(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企业的健康活力和集聚发展是根本基础;(3)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回应和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5方面内涵特征,审视其与旅游现代化的紧密关联;(4)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业事业性相协同、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等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实现的关键路径;(5)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等重点任务中,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对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国家旅游业优化的需要,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对比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开发与保护、扶贫效应与居民感知等方面对中国乡村旅游扶贫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今后学界应具体从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拓展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及聚焦微观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2022,12(3):343-357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相似文献   

16.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利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定量测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2)我国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但非基本旅游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率比较低,我国旅游消费还有很大增长空间;(3)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能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4)我国旅游业发展八分靠国内旅游,二分靠国际旅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国内旅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