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情况表明,到去年底,我国建制城市已达666个,城市人口总数为51511万人。据介绍.去年新设置城市26个,其中地级市8个,县级市18个。在新增的26个城市中,东部沿海地区8个,中部地区11个,西部地区7个,所占比重分别为30.8%、42.3%和26.9%。近70%的新增城市在中、西部,这改变了过去东部地区城市增长过快的趋势。按非农业人口划分,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个,100到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3个,50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44个,20到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59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93个。据统计,1996年全部城市市…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甚至可以确切地说,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甚至更加突出、情况更加严重。中国正在步人城市化的加速期。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个,城市人口36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人口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100~2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22个,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48个。而且,这个统计标准还是仅根据城市本身的非农业人口,并不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内。  相似文献   

3.
选取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状况;采用 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对中国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其他地区,有较大 提升空间;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四个方面的指标对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均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本文即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系统解析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三重内涵和三重体系:一是基本内涵,即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基本经济体系;二是生态内涵,即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城市生态经济体系;三是开放内涵,即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城市开放经济体系。这从不同维度刻画和回答了何为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相关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逐步趋向以上理论参照系,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制度创新力的直接动力作用以及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关键动力作用,并协同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的系统合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并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将由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小城镇上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共同推动下,一种新型城市化形态——大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大都市圈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在近代城市增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间联系协作日益紧密。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发展有益经验,培育一批以超大城市为依托,具有显著带动力的大都市圈,引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果进行适时适当的阶段性总结,是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从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经济差异拉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理布局合理化、城镇群的形成、城市发展目标取向的不同等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峰 《天津经济》2013,(5):33-35
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去年十八大和今年全国两会讨论的热点。而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完全城镇化,或称半城镇化。对于作为排头兵、人口已超千万的大城市而言,其半城镇化困局如何破解,成为深化城镇化建设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定量分析了天津市的半城镇化程度,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从而提出了大城市半城镇化问题的破解思路,以期为大城市继续深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有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即使将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也统计在内,它们的人均GDP也算得上中等发达了。在国际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到这样程度时,都会出现人口由城市中心迁往边缘,由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由城市迁往乡村。  相似文献   

10.
正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稳步发展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这主要是针对目前阻碍人的正常流动的体制机制而言的;(二)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适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能力不足是制约当前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城市进入、城市生存和城市融合。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新时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宁 《改革与战略》2014,(4):109-112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形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流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城市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文献分析法对“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群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研究发现:研究历程呈现出较显著的阶段性;研究主题与社会技术发展及政策指向密切相关;从研究热点来看,研究内容不断多元化,研究区域向中西部城市群拓展;研究作者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南方经济》2019,38(11):131-144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on private school enrollment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It finds that the immigrant share of population raises private school enrollment across countries by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The decrease is driven by responses to immigrants from culturally similar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ole of public schools in promoting social cohesion among diverse populations is weighted against other concerns in education funding decisions in places with immigrant populations. The endogeneity of immigrant share is accounted for by using an instrument constructed from gravity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16.
刘婷  李若衡 《特区经济》2014,(10):148-150
受传统户籍制度与现实工作生活影响,农民工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边界模糊,属于被边缘的群体,引发了农民工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危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变化,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并享受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各项社会权益。积分入户政策从制度上肯定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路径与各种社会权益,是中国户籍改革的一大进步,既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实现,还可有效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内外关于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这为当前进一步加深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奠定了基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建设和美化了城市,但却并不享有城市居民的相关权利、福利。没有列入到城市的社会管理中,农民工非城市化的弊端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人口素质低下、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影响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三是有限资源的浪费;四是影响城市社会的稳定。所以,本文作者呼吁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农民工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The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and assimilation into urban life for rural to urban migrant workers is a pressing mission during the current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hina. However, the issue of how self-employed migrants, who account for up to 25 percent of total migrant workers in 2009 (Meng, 2012), acquire urban citizenship remains understudied. Using a unique sample from the 2009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in China (RUMiC) survey,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self-employment choice contributes to migrant workers'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and integration, and uncover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We find that although self-employed migrants are capable of earning a higher income, and improv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ir tendency to reside permanently in the city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of wage workers. We argue that self-employed migrants, who are less covered by urban social securities and are mo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current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tend to lose faith in ascension to urban citizenship. It implies that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self-employed migrants being covered as well as an urban Hukou admission system favoring diverse human capital (especially taking into account entrepreneurship) would help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国内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角度,城乡一体化被引入我国,并日益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文章将国内的理论探索成果加以梳理、分析,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推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