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谦 《首都经济》2014,(2):24-26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技术上还受制于人,和汽车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在呼吁弯道超车,“互联网汽车”的出现给汽车工业赶超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2.
袁瑞雪 《中国经贸》2010,(10):58-58
最大的利润“奶酪”,是国际汽车市场业界对汽车服务市场一直以来的称呼。有数据调查显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20%的利润开支汽车的销售利润,20%的利润来自零部件供应,然而,在汽车服务业种有50%——60%的利润产生。也就是说在汽车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发展前景。在本文中,笔者首选对我国汽车服务业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发展战略,以促进汽车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3):32-33
【德国《世界报》2006年1月5日】中国汽车制造商正闯入美国汽车市场。在有百年历史的底特律车展上,吉利汽车公司成为首家参展的中国厂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将展示“7151CK”家用车。从2008年起,该车将成为美国市场上同档汽车中最便宜的一款。  相似文献   

4.
8月12日,全国最大的汽车销售商——亚飞汽车连锁总店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一度的全国总经理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对在全国拥有近700家连锁店庞大营销网络的亚飞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会上总裁郭基元作的《迎接汽车的买方市场的到来》的报告,以其前瞻性令与会的几百名听众为之一振。“亚飞不愧是市场的领跑。因为它是先知先觉!”而考察亚飞的发展思路,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不是在卖汽车。而是在“玩”汽车。那么亚飞究竞在“卖”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佟岩 《辽宁经济》2004,(2):92-92
最近,作为我国政府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完善市场体系的举措,《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这意味着,汽车金融公司在“千呼万唤”之后,将很快走进人们的生活。汽车金融,被视为开启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走向开放和竞争的一大“利好”而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汽车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市场环境、提高用户满意度、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我国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销量增加了两倍。一举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汽车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汽车流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7.
岳萍 《中亚信息》2004,(12):25-26
俄罗斯汽车市场上新的领先是韩国“现代”汽车。根据俄罗斯汽车销售统计,2004年1~9月韩国“现代”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超过了日本的“丰田”。“现代”汽车在俄罗斯的销售量是去年的2.5倍,增长的原因是这种车具有价格优势。另外,韩国生产的耗油量小的“Getz”牌汽车和“Elantra”牌轿车也受到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销量旺盛,各国汽车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其销售量占北美汽车市场销售总量的90%左右。但近年来,在该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正宗美制汽车正越来越受到日本以及南朝鲜、台湾进口车的进攻而失去越来越多的地盘。1990年1~3月,美国汽车销售量与198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尔后这种下降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而另一方面,日本车包括“移植”汽车(即日本厂商在美国境内生产的汽车)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2006,(3):8-10
汽车,是工业文明截止到当今时代认同率最高的符号.它意味着人类驾驭自然和延伸自我的成就感。人们透过对汽车的热爱,表达自身对以效率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价值观的认同. 目前,汽车已经是美、日、德、法、意等国最大的产业,是许多国家对GNP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日本汽车工业产值占日本GNP的9%-10%,美国占5%~6%.世界500强中汽车行业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额的10%。没有任何产品能与这个“改变世界的机器”的巨大市场营业额相比。汽车正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汽车产业的魅力令无数国家、厂商为之折腰。 今天的中国无疑正在驶入汽车时代。统计表明,相比于其他过度成熟的市场,中国的汽车市场充满了生机——2005年前六个月,美国汽车市场增长1%,欧洲是零增长.日本是负的4%;而中国则增长21%。显然,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的潜力无比巨大。为此,跨国公司对于介入中国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更努力地把握家门口的机会。 这个汽车时代来临的当口,让我们进行一点点回顾、展望、关注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远东经济画报》2006,(7):16-18
汽车降价风暴席卷全国,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大.整车销售市场利润蛋糕越来越小。东方不亮西方亮,汽车美容服务利润凸现.这块汽车产业链上利润最大的“奶酪”.被业内人士称为本世纪产业的“第二桶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很多汽车企业打着“全方位开放”的旗号,与国外大企业集团合资。不但没有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连自己的品牌、市场都拱手送给了外方。拿着微薄的利润,躺在合资的安乐窝里睡懒觉,致使我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空洞化,丧失了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成为国际汽车巨头的附庸。丰田可以开创一套后来居上的汽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董锡健 《沪港经济》2007,(12):13-13
凡提到汽车服务业,现时大都指的是汽车进入市场以后的延伸服务,即“后市场”服务。其实,汽车产业最具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是“前端服务”,即汽车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根据海外权威人士的预测,汽车产业“前端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占到整个汽车销售额的5%至10%.中国去年汽车销量突破700万辆,据此推测,仅仅为汽车研发和制造业提供的“前端服务”增加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前景●马仁洪今年五年至十年,将是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其显著的特点是:从“量”的增长方式,向“质”的转变、飞跃逐渐过渡,即汽车工业大规模的联合重组;汽车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规模取胜转向技术取胜,依靠强的科技开发能...  相似文献   

14.
刘环  郁晓雨 《走向世界》2011,(6):108-111
法系车进驻中国市场算不得最早的.但也不甘于人后。遥想当年.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风光无限,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标致汽车可谓是中国汽车市场最早的一批外来“掘金者“。广州标致505一度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东风雪铁龙更是和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并驾齐驱.其生产的神龙富康轿车是中国汽车市场经典的“老三样”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北美汽车市场的增长缓慢,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以其生机勃勃的成长势头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目光,纷纷来到中国“驻寨扎营”,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也逐渐盛气候。毋庸置疑的是,  相似文献   

16.
丁红军 《宁波经济》2004,(11):20-21
汽车产业的高速度、高利润增长,引得一些“外行”企业眼红,投巨资杀入汽车制造业。手机大佬波导觊觎“汽车快餐”,于去年10月正式携手南汽踏上造车之路,经过5个月的“家庭生活”,终于在今年3月“产下”了第一款轿车,取名新雅途。正当波导、南汽两者的“爱情结晶”在汽车市场上销售渐有起色之时,波导和南汽却中止了“婚姻”。至此,波导“手机造车”的“佳话”暂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7.
夏春生  饶涛 《魅力中国》2014,(25):67-67
近几年,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市场发展异常迅猛,而与之相关的汽车后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文章以江苏苏州为例,从苏州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出发,以点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为切入点,分析苏州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总结汽车售后服务业成功的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对苏州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创新研发一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短板”,近年来,国内几个大型汽车企业,比如上汽、一汽、东风和广汽均将提高自主品牌车占有量列入企业发展计划。然而,直至今日,在汽车研发领域,我国汽车厂商与成熟汽车市场的同行业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环球财经》2013,(11):94-97
过去的十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正是在这十年间脱颖而出的“黄金一代”,作为年轻的合资车企,见证了我国汽车市场井喷效应及行业进入快速路所受到的洗礼,谈起这十年雄起的岁月,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飞速膨胀的汽车市场和汽车业投资的“高热不退”.明智的中国政府已开始反思。据悉,最近,负责汽车产业政策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对汽车政策进行修改。修改草案涉及对进口汽车入关口岸数量进行控制、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和汽车企业尽快开展利润丰厚的汽车金融服务、提高国产化率等。这些修改内容引起了大众、通用、福特等跨国汽车巨头们的不安。尽管他们抱怨中国政府相关政策是在“倒退”,但是,利益是最本质的争夺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