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980年美国对我国薄荷醇提出反倾销以来,截至2002年底,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已有511起,平均每年20多起。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有时可达四五十起。涉案产品达4500多种。反倾销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我国出口产品在西方国家市场上遭遇反倾销阻击的同时,外国产品又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  相似文献   

2.
随着欧盟一体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更趋一致,反倾销作为其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产品相竞争,被迫退出欧盟市场,对我国的出  相似文献   

3.
自从1980年美国对我国薄荷醇提出反倾销以来,截至2002年底,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已有511起,平均每年20多起。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有时可达四五十起,涉案产品达4500多种。反倾销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我国出口产品在西方国家市场上遭遇反倾销阻击的同时,外国产品又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需要我们按国际通行办法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强化企业反倾销应诉会计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便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反倾销。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以来,全世界约七分之一的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我国已经连续十二年成为反倾销的第一受害国。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威尔·马丁曾说“中国内地有70%的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攻击,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面临更严重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产品被列为反倾销对象现象进行探讨,发现我国企业应调整营销策略为高科技高质量产品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丰富国际反倾销法律知识,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制度,以正确态度参与应诉反倾销。行业商会应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信息平台,指导企业积极应诉。政府部门积极争取有利市场地位,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并作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改变现况,轻松应对国际反倾销。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业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国外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品种都会增加,国外出口商与中国农产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国外出口商之间为争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会加剧,为占有更多的中国农产品市场,国外出口商会采取倾销的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为保护中国农业生产免遭进口产品倾销的损害,必须进行反倾销。但是,目前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以及农业生产管理体制的滞后,使农业反倾销缺乏有效主体。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组织、行业组织及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建设,解决中国农业反倾销有效主体的缺位问题,保护农业生产免遭来自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企业施行了反倾销调查。如何有效应对别国的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在应对反倾销的过程中,提供会计支持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对反倾销调查中会计应对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本文尝试着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WTO I-TIP application中20012012年间木质林产品反倾销的相关数据和UN Comtrade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行业反倾销的对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木质林产品反倾销的相关数据和UN Comtrade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行业反倾销的对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中国木质林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对称性指数(SA)的平均值仅0.08,远小于1,说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行业对外反倾销与遭遇反倾销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对外反倾销调查的地位远小于其所遭遇反倾销调查的地位;中国木质林产品反倾销制裁的对称性指数(SS)的平均值仅0.11,远小于1,说明中国木质林产品对外反倾销最终实施的效果比较差,难以弥补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因遭遇反倾销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反倾销为形式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中国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应诉不积极,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歧视性调查等原因,成为我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因素.本文就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反倾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外反倾销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倾销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国内市场和厂商的做法.在我国屡遭反倾销过程中,国外商品在我国的倾销行为也时常发生,扰乱了我国的贸易秩序,阻碍了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给生产者造成巨大压力.本文将从倾销理论入手,针对外国商品对华倾销,思考我国的反倾销现状和原因,并由此提出反倾销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7年9月,美国商务部终裁,福建福清渲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冻虾反倾销案中胜出,成为目前继湛江国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后,在输美冻虾反倾销案中获得零关税待遇的第二家中国国内企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反倾销是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国内市场和厂商的做法。在近几年世界反倾销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却呈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反倾销中,最大受害国是中国。一、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其中以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最为严重。同时,中国也面临国外产品的恶意倾销,中国也正在举起反倾销的利剑,维护国内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反倾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发展趋势、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汇总,并从法律、经济角度对反倾销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正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与此同时,全球范围的反倾销浪潮使我国外贸出口哀声不断。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4年5月中国商品已受到来自国外的反倾销指控多达500起,涉嫌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国际社会频繁的反倾销调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开展对反倾销的战略性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紧迫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出口的增加,我国遭受反倾销指控调查数量呈递增趋势。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反倾销会计人才是其重要原因。本文首先从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反倾销会计人才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随后对高校反倾销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进行设计,最后提出了高校反倾销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WTO I-TIP application 中2001~2012年间木质林产品反倾销的相关数据和 UN Comtrade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反倾销的涉案现状及其遭遇的反倾销强度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强度指数基本上都很高,甚至远超过1,中国木质林产品相对其在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很强烈地受到反倾销行为的影响;刚加入WTO时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情况相对于其在世界出口市场份额非常强烈地受到反倾销行为的影响;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强度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至2005年8月,浙江已遭遇美国、欧盟等18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提起的“二反一保”等贸易摩擦案件116起,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浙江已经成为全国遭受反倾销指控的重灾区。从涉案的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浙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产品。分析浙江中小企业屡遭反倾销指控的原因,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抹杀我国劳动力低廉的特点之外,浙江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1994到2014年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并呈现明显的行业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反倾销国家,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对中国发起如此大规模的反倾销?本文通过分析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数据,对比两国经济发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规律并解释其原因。力求为中国应对印度反倾销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发起的首例农业关联产品——马铃薯淀粉反倾销案件为研究对象,运用马铃薯淀粉发起反倾销调查年度前后五年(2000—2009年)马铃薯淀粉进口及其反倾销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双对数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实施的马铃薯淀粉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于原产自欧盟的马铃薯淀粉进口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效果中贸易限制效应和转移效应显著,总体上达到了支持马铃薯淀粉产业发展的贸易救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农村经济》2010,(6):20-20
4月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通告称,对产白中国的草甘膦不再继续进行反倾销调查程序。对此,国内不少草甘膦企业终于松了一口气。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国内草甘膦龙头企业均发布公告称,这次的反倾销撤诉对公司的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拓展有积极意义。然而,不少业内人士却质疑,美国撤诉了,能否真正撤走国内草甘膦企业身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