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交互耦合关系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交互耦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梳理好相互间的耦合关系及变化规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在界定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交互耦合内涵的基础上,深入透视二者交互耦合发展的驱动因素,辨析二者交互耦合的关系,揭示了二者交互耦合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耕地数据,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拟合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并利用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增长的对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等量GDP所占用的耕地面积进行了估算。首先分析广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广东省的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总体上呈递减的趋势,其平均耕地补充系数为0.52,人地矛盾突出;其次分析广东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除粤西的茂名市和云浮市为耕地增加外,其余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急剧减少,而基于GIS的耕地重心计算表明,广东全省耕地重心呈现向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最后对广东省各市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大致可以分为倒"U"型、单调上升型、单调递减型、"N"型和"∽"型四种类型,同时研究发现广东省耕地面积随GDP的增长呈对数型递减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广东省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11)
在具体分析湖南土地集约利用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各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因子分析法,重点对湖南各地区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分布的方式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湖南西北部地区的市、州、地区,土地的开发程度较低,森林自然覆盖率较高,所以拥有比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湖南省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厚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使得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同时还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利用耦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城市群人口集聚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1980—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及人口经济统计资料,刻画了京津冀城镇化水平与建设用地、耕地及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定量化分析了人口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对用地需求的变化。研究发现:①指数曲线和多项式曲线能较好揭示建设用地、耕地和生态用地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②1980年以来京津冀城镇化率从31.85%增加到62.72%。人口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需增加建设用地169 km2,消耗耕地299.5 km2,生态用地62.79 km2。③受到自然资源本底、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北京、天津和河北各个城市城镇化进程和用地需求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解译1986年、1995年、2000年的临泽县土地利用/覆被图的基础上,结合2000~2007年土地变更数据表和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图,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域和草地呈现减少的趋势,耕地除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外一直在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后减,林地总量变化较小;1986~200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表现出斑块数量减少,最大斑块面积增大,景观异质性下降,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差异增加,城乡交叉区域景观破碎化增强,而在其他区域景观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7.
城市集群的发展与物流系统的构建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通过分析城市集群对物流系统建设和完善的影响、物流系统对城市集群发展的作用,阐释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平衡计分卡由于兼顾了财务和非财务视角而成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智力资本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本,因其具有无形性的特点而难以计量。通过建立平衡计分卡与智力资本的耦合框架,为计量智力资本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了隐性资产依托该框架最终以显性资产来反映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有效解决土地利用市场失灵问题在于建立符合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并在真实价格信号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相应的政府干扰机制,而现实中,土地利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政府通过控制土地市场、压低土地价格使大量的农地非农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能科学地回答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或者是经济学家应对土地经济学作出什么的改革以能指导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显然,传统的经济学很难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4):46-50,40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陈佑启(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北京100081)城乡交错带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过渡性区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呈现了相...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文章通过由土地利用变化的递变速率、土地类型内部结构递转系数及土地类型空间结构递转系数,这三个指标构成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变动系数,以及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对浮山县2005—2010年的主要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山县所辖的两镇七乡可以划分为四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而且各乡镇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之间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来大致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与社会公平的最佳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和其他东亚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在经济学意义上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从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是中国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实行大包干以后,国家事实上不再承担农业投入和农村公共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评估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并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均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与数字经济指数发展较为一致,数字化产业发展指数呈现东部地区高,中部和西部地区低的态势;三是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与经济发展效率指数的分布大致相反,创新驱动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为一致,表明创新驱动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了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理论基础,给出了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效应的模式,形成政府支持、鼓励、并与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逐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对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亮 《经济论坛》2012,(2):45-47,58
本文通过建立浙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耦合关系的指标体系,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度函数构建了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浙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系统耦合协调度较高,并朝着耦合协调同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耦合关系,发现我国各地区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耦合协调度偏低,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效果因此减弱.区域间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地区健康投入、教育投入和两者耦合度都远低于东部地区.因此,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合理的分配资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理,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基本问题。对于石家庄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来说,要想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又要使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就必须大力推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基于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就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耦合协调度总体稳步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耦合协调等级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滞后3种耦合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热点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迁移。最后,从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耦合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一种新的诠释,为后期旅游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对青藏高原及整个黄河流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对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的基础上,利用1991年、2005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黄河源区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格局,结果表明:黄河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因素即全球气候干旱化的趋势,加上鼠害猖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局部加剧了环境恶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采取科学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