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外经贸财会》2007,(8):62-62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但是,严格地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问题而已。  相似文献   

2.
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形状况表明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文章从世界各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信贷创造能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新技术新知识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等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年下行,今年1月,PMI指数仍在下行,很多人都在问,下行到何时是“底”呢?为保持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不可谓不宽松,自2011年以来,货币供给量增长了46.9%,是同期GDP增长率的1.75倍,今年1月,货币增长率仍高达13.2%,贷款增长率更高达14.3%,但仍不能扭转经济下行趋势。  相似文献   

4.
37万多亿元的金融机构存款,30万亿余元的A股市值,年均6000亿元的新增市场资金……一系列重磅数据指向了同一个客观事实——流动性过剩。这一徘徊于中国经济上空的幽灵已经引起了上至中央高层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关注和警觉,消除过剩的流动性成为了时下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破解的最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商》2015,(11):171-172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深化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转变,隐藏在基于国家信用支撑的银行经营模式中的流动性过剩风险日益凸显,尤其对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类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机制的原因,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人才结构、银行制度建设、资本实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其流动性过剩风险更为严峻。本文通过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分析,找出重庆农商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彭小林 《商业研究》2012,(10):118-125
目前,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关系成为股票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货币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联系,实证研究了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关系,以及货币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发现货币流动性M2、M1和市场非流动性动态负相关,M0与市场非流动性动态不相关;货币流动性M2和M1的正向冲击能一定程度降低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而M0会增加市场流动性波动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自身是影响市场后期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微观基础.研究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和银行体系风险的关系,有助于监管当局制定合适的监管工具,有效管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中国未曾爆发过真正意义的银行业危机,因而研究影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因素成为难题.在借鉴风险二维定义属性基础上,本文对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何影响银行业稳定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商业银行偿付能力上升时,银行风险承担会上升,进而增加银行倒闭的预期损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上升也会增加银行倒闭的预期损失;商业银行偿付能力提高时,流动性风险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时,偿付能力风险也上升.  相似文献   

8.
宏观调控新思路:调整过剩流动性的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看,今年我国经济再次面临从“偏快”向“过热”转化的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两个“过度增长”问题,即房地产的过度增长和出口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汪天倩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1):148-149
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从存贷比的扩大,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指出产能过剩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热钱流入,银行同质化竞争和创新不足以及贸易的双顺差都是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原因,最后从商业银行监管角度阐述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危机,盈利危机等各种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的货币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居民的货币形式已经不局限于银行储蓄存款这一类,也可以进入货币市场。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货币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金管理不够专业,使得市场上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和压力。文章根据我国实际的市场货币基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简单分析现在存在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的风险,结合以往其他国家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风险政策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寒飞 《新财富》2013,(1):74-75
国内外影子银行存在较大区别,海外影子银行融资高度依赖同业市场,并且高杠杆特点突出。国内类影子银行机构最根本的负债来源是储蓄资金,并且杠杆程度非常轻。但二者存在着负债稳定性状况堪忧的共性。因为银行理财采用了借新还旧式期限错配的操作模式而将其归为“庞氏骗局”范畴有失公平。影子银行的管理宜疏不宜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多次强调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银行流动性风险框架的必要性措施,给我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提供了相应的借鉴价值,对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最新进展对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高额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以及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持续增加,因此必须提高准备金率、降低政府储蓄、发展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问题的交替存在,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到2008年上半年为止,流动性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人民银行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时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又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本文从我国流动性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我国流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我国流动性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得了较快发展,但长期以来以国家独资或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强大的国家信用,却使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一直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就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当前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一般性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增加国内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方。围绕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分析研究成果丰富。关于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析却鲜有所闻。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居民消费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然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鼓励居民消费的同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加强对银行体系监管,控制金融体系风险;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经营能力,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衡量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是银行的存贷差,从2006年末的数字看,中国银行体系的人民币存贷差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存贷比为67%,即有约1/3的资金闲置。由于大量资金闲置,银行与企业缺乏好的投资项目和贷款对象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尤其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股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过剩引起了学术界、管理层等多方重视。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和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巨额外汇收入引起的,目前应当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建立完善的经济及金融制度,利用流动性充足的优势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9.
娄冈  周莹 《新财富》2007,(1):23-24,26
目前中国H股市场有一种倾向,就是夸大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势头,而低估投资放缓对资产价格的冲击。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错误判断,是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的开始,因为在H股市场的盈利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资产价格为基础的。需要指出,在1980年以后的一半时间里,中国的固定资产年复合增长率都不到20%。虽然有些人认为,在中国上一次投资热潮中(1990-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了50%,此次的增幅应当会超过上次,但我们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尚不到目前的1/6,而且1993年以后,中国的投资增长率迅速下滑,进入了长达6年的减速期,1999年的投资增幅仅为5%.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这个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凯恩斯提出。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将流动性定义为最富流动性的货币,即通货和支票账户存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的货币供给量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