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业界要览     
观点·评论劳动法专家称千万离退休人员返聘冲击劳动力市场在《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讨会》上,著名劳动法专家黎建飞表示,"中国有1000万离退休返聘人员,还有大量兼职大学生,《劳动法》对他们的劳动行为的规定很多是空白,一旦出事没  相似文献   

2.
曾有一个劳动合同的引言是这样写的:“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问遵守”这则引言写得是否正确?劳动合同是否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与用工企业之间是否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上述合同引言的写法是错误的,因为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弱者和強者、管理与被管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权、贵、都作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特别作为关乎民生的供电企业,由于电价的调控和项目建设的投入等方面,政策性非常强,受国家宏观调控,在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在面对历史与现实都无法回避的庞大的农电工队伍及劳务派遣人员的用工和劳动报酬的分配上,着实存在着巨大的法律、经济以及社会压力.因此,依法规范用工管理,防范法律风险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实施近一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面上看,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法律规定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距离,致使《劳动法》的实施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依法组织生产、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仍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从调查的情况看,影响《劳动法》实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何谓"形成劳动关系"呢?《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条规定:"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可见劳动法上没有使用雇佣关系这一概念。但是《意见》第一条:"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这一条文隐含着雇佣关系,否则何来"雇工"一词。显然,立法上对雇佣关系采取了一种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已于2001年10月28日经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省劳动保障厅厅长李戈受省政府委托,在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对《条例》作说明。现摘登如下:一、关于适用范围的问题《劳动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按照本法执行。"《条例草案》基本上沿用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并作了补充。根据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用人制度也应当进行规范。据此,《条例草案》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发掘新人和降低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实习生越来越受企业青睐,加之实习生不受《劳动法》约束,使其日渐成为企业高性价比的用工选择,甚至出现了"外籍实习生"、"实习派遣"等新型的用工形式。然而,在实习用工渐渐普及的今天,用工单位对实习用工往往存在不少的认知误解,因而蕴藏着一定  相似文献   

8.
《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绝大多数企业相继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通过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机制,才能使劳动合同管理落到实处。一、加强合同文本管理是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使用的劳动合同文本是当地劳动部门根据《劳动法》制定的标准文本,由于各用人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对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合同解除条款的规定差异很大。可以说,标准文本不可能包括各单位根据不同情况而制定的不同条款,也不可能把有关条款进行量化。如有的标准文本中的"有下列情况之一  相似文献   

9.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即由于用工对象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与用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公布实施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多数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但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违反《劳动法》规定,侵害劳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第10条是关于建立劳动关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规定,这些规定与《劳动法》第16条的规定相比较,强调了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使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更具有可操作性。一、书面劳动合同是全日制用工的唯一合法形式劳动合同是确认劳动关系建立、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协议,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存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重视,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党和国家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残疾人采取的特别扶助措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浅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第14条是该法颁布实施前后引起社会争议最大的条款,该条规规定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在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比《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导致众多企业对该条法律规定有所抵触。文章通过阐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意义,比较《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不同之处,并解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以期修正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失偏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上海小企业》2007,(11):14-16
《劳动合同法》扩大了适用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一些新的用工主体、用工形式不断出现,要求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时琦 《企业经济》2003,(1):156-157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据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愿的前提下签订的用工合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减员分流、择业换岗导致的新型劳动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劳动法》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日趋复杂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已显得力不从心,调整的漏洞也日渐显现,特别是在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与实际履行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未规定或者规定并不明确,因而时常引发劳动合同纠纷。对此笔者作粗浅的探讨。一、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法》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存有偏袒员工为择业换岗,作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公布实施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多数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但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违反《劳动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向前发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劳动法中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不能全部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劳务派遣这一新的用工形式应运而生.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又能解决部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但是,企业应正确运用这一用工模式,规避其风险,才能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公布实施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多数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但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违反《劳动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临时工"参保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时工"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称谓,指企业在正式在编人员满足不了生产经营需要时,从社会招用的临时人员。《劳动法》颁布实施后,企业用工全部实行合同制,取消了固定和临时之分,区别只在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但至今一些企业仍把那些本人不想长干,或是企业不想长期留用的用工当作临时工。近两年,笔  相似文献   

20.
借《劳动法》实施5周年的东风,连山县劳动局开展劳动执法大检查,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际行动使《劳动法》深入人心,使企业严格依法经营。根据粤府办[1999]22号文提出的9条整改意见,该县劳动局对贯彻《劳动法》和《广东省企业职工权益保障规定》不力、拖欠工人工资和不落实下岗职工“两个确保”的24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