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批判过于绝对,其实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其主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即资本逻辑统治的初期、一定的产业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观念即落后的技术与异化的消费观、一定的制度即对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生态成本内部化制度的欠缺有关.解决生态危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彻底消灭资本逻辑,而应该利用资本逻辑本身去超越其反生态性,具体的方法是加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消费观的培养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3.
在资本主义发展演变中起着支配作用的资本逻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增殖模式:一种是只顾眼前增殖不顾长远后果的非理性模式,另一种是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着眼于可持续增殖的理性模式。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初,非理性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逐渐显现,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资本逻辑的这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下,资本主义逐渐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与完善社会管理存在着结构性制约和依赖关系,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育壮大第三部门,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并最终完善我国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5.
资本逻辑是资本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永无满足地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存在逻辑。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和作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方面,人们看到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原则的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另一方面,人们还时时感到了现代社会的深刻危机:两极分化、霸权主义、恐怖袭击、环境污染、人性异化、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提出和确立,既是超越资本逻辑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资本逻辑转向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创新和最大亮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资本逻辑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空间理论未能揭示经济空间本质与深层动力,也未能给出解释经济空间层级现象的统一框架。基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视角,"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是经济空间生成的主要推动力。资本与技术逻辑的复合作用,对地域空间进行选择与改造,建立空间流动性和产业关联性,推动经济空间生成与扩张,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浦东案例演绎了资本与技术逻辑推动经济空间生成的机制,浦东经验为中国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7.
经济逻辑从学科归属来讲,隶属于经济哲学研究,是经济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经济学认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以逻辑为主要研究工具,以经济活动中的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经济逻辑可以借鉴当代逻辑研究的成果,从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和辩证法三个路径来进行理论的梳理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商品经济中,资本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突破了经济领域的界限,僭越到社会领域,使社会围绕着资本逻辑展开,资本带来了社会的物化,将社会困入"物"的牢笼,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的关系。面对资本逻辑所构建的"物化"社会,社会治理偏离了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步入"资本"设置的物化困局,产生了价值危机、组织危机、关系危机和合法性危机。20世纪以来,抵制资本的"社会反向运动"迫使国家重视社会治理的人本诉求。基于劳动力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和资本增殖对人的依赖,人本逻辑内含着对资本的否定,回归人本逻辑是破解社会治理"资本"困局的根本途径。当前,西方社会治理的问题在于如何权衡"国家-社会"的关系;而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管理格局则促使我们的改革过程着重于对社会"松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主性。在人本逻辑下,构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框架的重点在于:形成共识,建构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实现共治,建构合作治理的路径;共享成果,合理统筹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资本逻辑在不同时期分别以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都对现代性视阈下人的发展产生了悖论,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又遮蔽了人的发展,马克思对现代性资本逻辑的阐述有利于厘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当代中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价值理性来统领资本逻辑的工具理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生产关系与生产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力(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等重要理论核心概念,舒尔茨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源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思想,从劳动力(资本)到人力资本,既存在着相同的本质内容,又表现出体现不同时代特征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逻辑发展与演进。  相似文献   

11.
黄敦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3):123-128,F000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至少涵盖如下几重逻辑关联:世界观层面的实践与劳动的关系;认识论层面的劳动与认识的关系;最后落脚于唯物史观层面,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层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以往有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很少分梳出这三个层面,基本上没有对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和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阶段却存在“强资本”与“弱劳动”导致的劳动关系扭曲。“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必须弱化劳动力过剩的程度,加强劳动者的组织建设,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构建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资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权角度分析了企业家资本 ,指出了企业家资本的产权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家资本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资本理论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资本“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逻辑矛盾的命题,仍然可以有效地解释当代发展的逻辑和现实。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力量,也必须采取措施,克服资本的内在逻辑和矛盾。这一命题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其最大的启示就在于要通过法律制度安排、政府政策干预等方式,妥善处理好当代发展中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需要各种制度更新,还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改善转移的的速度、规模、层次。因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以及具体的作用途径,提出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私有制企业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在私有产权单一的情况下私人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具有私有产权单一化、权力的不对等性和利益分配的独占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产权结构、工会协调及政府调节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