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显然,校园分期产品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风险认知立场的共性,使得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操控机制导致了大学生新兴消费观念及理财方式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瓶颈约束,同时更进一步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校园分期交易平台所推广、营销产品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风险和回报的基本关系,本文检验了以会计指标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资本充足率和以市场指标为计量手段的市值资产比例是否能够代表银行风险。研究发现,会计指标在没有被操控的情况下可以预测银行风险。虽然资本充足率也能够反映银行风险,但市值资产比例对银行股价回报的解释力更强,尤其在危机时期。本文建议,监管机构依然可以坚持选用资本充足率这样的会计指标监控银行风险,同时辅以市场指标,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受到人为因素和政策因素干扰较多,股票价格不一定如实反映内涵价值,还应该坚持以会计指标为主。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现金流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MBO)自2003年在中国兴起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关于管理层收购中现金流操控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对现金流操控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对管理层收购中现金流操控的动机进行了剖析,并对实施了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存在的现金流操控行为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管理层收购前后的现金流操控行为,包括现金流操控的动机、手法和经济后果,以期为识别公司及利益相关方的现金流操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14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修正 Jones 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绝对值作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探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日常工作所在地和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否一致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本地化能抑制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独立董事本地化还能约束真实活动盈余操控,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等行为。  相似文献   

5.
范雪梅 《时代金融》2014,(6X):131-132
本文对企业进行利润操控的原因和动机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一切操控方法提出了一些防范和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企业进行利润操控的原因和动机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一切操控方法提出了一些防范和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7.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一直是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从资本市场动机、避税动机和契约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原因,探讨了费用操控、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投融资操控等实施方式,并分析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相应的约束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行为,而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无论对于应计盈余操控还是真实盈余操控,机构持股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国有控股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但在真实盈余操控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异常酌量费用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而在真实盈余管...  相似文献   

9.
正防范化解风险是财政金融监管工作的生命线,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通过查前调查,对银行业信贷业务现状及风险防控水平进行分析,认为贷款投向集中度较高,2013年末存量贷款中房地产业、政府融资平台以及部分产能过剩产业占比较大,人为操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以及平滑不良率等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风险防控薄弱,有待加强管理。目前政府融资平台中无担保信用贷款仍占相当比例;各家银行普遍对地方政府平台类贷款  相似文献   

10.
证监会2006年颁布实施了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对意欲再融资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进行了强制性要求。本文研究了半强制性分红政策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操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实施后,再融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操控程度显著高于非融资上市公司,这表明半强制性分红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再融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相应分红比例的监管门槛而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进一步研究发现,再融资上市公司会通过营运资本项目和获得地方政府的税费返还等路径来操控经营活动现金流,再融资上市公司操控现金流行为最终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宏观总体层面构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以SV-TVP-VAR模型分析国内外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8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基本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并呈现下降趋势;国内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型货币供给量的冲击效应更加直接;国外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较强但冲击在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2.
Policy makers use financial sector strategies to formulate a holistic policy for the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d rates financial sector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on how well they formulate development targets, arrangements for systemic risk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ing plans. The strategies are also rated on whether they consider policy trade-offs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ystemic risk management. The rated strategies are then benchmarked against a range of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scope and quality of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are systematically influenced by several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Interestingly, policy trade-offs, particularl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ystemic risk management, are not adequately considered in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计划财政积累了我国财政支付的风险 ,集中表现为赤字和膨胀的债务。笔者将在本文中从我国财政现状出发 ,立论财政风险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正相关联 ,剖析影响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因素 ,并指出舒缓财政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金融研究》2019,474(12):106-12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分析,讨论了金融创新风险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金融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金融体系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划分为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风险、金融创新市场风险、金融创新机构风险、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及监管风险、金融创新系统化及国际化风险等,并对每一种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邓路  刘欢  侯粲然 《金融研究》2020,481(7):172-189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持有量越多,企业的违约风险越低,金融资产配置的“蓄水池效应”显著;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金融资产配置导致的代理冲突显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金融资产投资对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政府规制也会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将产业政策纳入讨论发现:对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来说,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能够降低违约风险,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管理层的短视投资行为,抑制政府规制的公司治理作用。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会计稳健性的提升是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降低违约风险的重要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动机和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讨论,能够为政府部门防范经济运行中的内在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股利政策是企业决定对其盈余进行分配的方案选择,股利政策的实行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本将评述两种主要的股利理论,分析股利政策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就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8.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大力扩张国债使我国潜在的财政债务风险浮出水面。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需继续发放国债,我国财政债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中央财政债务风险较大,适度调整国债政策是防范中央财政债务风险的要求。加强外债管理,调整内债期限结构、持有者结构、完善偿债基金制度,尝试增发地方国债等措施,是化解中央财政债务风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信  贾彦东 《金融研究》2019,474(12):38-57
时至今日,宏观审慎政策在内涵、工具和框架等方面快速发展,不仅政策目标更加清晰,工具类型更加丰富,相关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危机后形成的新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在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政策框架设计及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制度框架中,如何考虑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合理设计政策决策框架均已成为关键。对中国而言,系统风险识别、监测与分析更加复杂、困难,需要对宏观审慎政策开展更加精细、深入研究,尤其应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及工具等进行系统综述,而后从两类政策关联中涉及的三个重要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并分别从组织架构设计、货币政策框架改革、金融政策框架设计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改革的经验,重点阐述英格兰银行如何实现理论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较好融合。最后,给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发展的若干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