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直接还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表层微生物量,而秸杆焚烧还田的作用不显著。秆秸直接还田可提高土壤全N含量。秸秆腐解速率受还田方式的影响大,而与还田量关系不大;玉米产量随着小麦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秸秆2倍量还田的小麦不减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生产中每年产生的玉米秸秆约有3.5亿t。当前,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玉米秸秆,成为生物质资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秸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补充土壤养分,增强土壤肥力,特别是在小麦生长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保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可以更好地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的意义,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筛选试验过程,以期通过研究,改善秸秆腐熟剂应用技术和方法,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产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不断实施和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调节土壤养分,促进磷钾肥循环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范围。本文根据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内涵,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试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农作物秸秆是农田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对农田生态环境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保障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农田的生产、耕种能力,就需要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进行研究。目前,秸秆还田是最具优势的措施。就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了还田措施的关键点及所产生的效益,希望能够对实践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N、P、K等元素的含量,优化土壤物理条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这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本文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应用的相关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逐渐上升,一方面玉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玉米秸秆作为生物附属产品,有机质能源资源极其丰富。面对我国秸秆利用率低、消耗高的状态,必须创新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深入研究了我国玉米秸秆还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为今后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推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山东桓台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桓台14年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进行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测土施肥和秸秆还田,发展农业清洁生产,2009年每吨小麦碳排放较1996年下降了8.4%;每吨玉米下降了41.5%;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氮肥、电力、燃油消耗,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防治秸秆碳泄漏,是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清洁农作在低碳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太和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麦茬夏大豆生产实际,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可操作性,并进行了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的夏大豆减产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的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建立农户秸秆利用行为模型,理解农户选择不同行为方式的经济过程,探讨碳交易机制将如何影响农户采纳土壤碳汇的秸秆利用方式。以成都平原2个样本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样本农户种植三大作物(水稻、小麦、油菜)采用秸秆还田利用方式的平均碳汇潜力为0.42吨,并且在碳价格大于652元/吨时农户具有采用土壤碳汇秸秆还田利用方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作为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功效。但秸秆还田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因此,给予农户一定补贴等激励措施势在必行。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为例,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两个地区农户玉米秸秆的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受访者年龄、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秸秆焚烧查处力度是否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这5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访者是否是村干部和秸秆还田是否改善土壤质量这两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正华 《山西农经》2021,(3):137-139
丰利镇稻麦二熟制地区承担了江苏省如东县土肥站小麦化肥减量相关课题,通过研究不同稻秸秆处置方式的农机农艺要求对麦苗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成效显著。试验结果表明: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改进工艺和肥料科学运筹,提高了埋草率,减少了尿素用量,节约了人工补种和麦种成本,增加了小麦产量和纯收益率,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过量施用氮肥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现状,探索减量施氮、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土壤氮素的淋失风险,以期为降低氮素淋失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河北省徐水县进行连续4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田间定位试验,分析耕作(少耕和常规耕作)、施氮量(无机氮0、200和300 kg/hm~2)和秸秆(还田、不还田)等措施对作物收获后土壤无机氮累积、土壤—作物体系氮平衡状况以及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过量施氮处理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高达221 kg/hm~2,过高的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玉米高温多雨季氮素淋洗风险。3年氮平衡累积量比较显示,过量施氮、少耕/常规耕作减量施氮秸秆还田3处理的氮平衡值无显著性差异,以少耕减量施氮秸秆还田最低,为236 kg/hm~2,过量施氮处理最高,为281 kg/hm~2,三者均显著高于少耕/常规耕作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平衡值与0~10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素大量盈余会导致0~100 cm土壤剖面无机氮大量累积,尤其是硝态氮大量累积。少耕和常规耕作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过量施氮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累积量、氮平衡值和作物产量,少耕或者常规耕作下,可以利用秸秆氮替代过量无机氮,降低氮素淋洗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秸秆利用量6.47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较2018年增长3.4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2021年,秸秆还田量达4亿吨,其中玉米、水稻、小麦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26亿吨、1.13亿吨、1.04亿吨,分别占可收集量的42.6%、66.5%、73.7%。秸秆离田效能不断提升。2021年,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3.4%。饲料化利用量达1.32亿吨,饲料化利用率达18%,较2018年提高3.7个百分点;燃料化利用量稳定在6000多万吨;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量达1208万吨。秸秆市场化利用加快突破。2021年,全国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为3.4万家,较2018年增加7747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工作通讯》2016,(11):42-42
正"小满"已过,"三夏"在即。近日,记者从河南省鹤壁市获悉,今年该市"三夏"期间将组织13.5万余台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达到7200台左右(包括引进市外机械1600台左右),拖拉机和运输机械83900余台,播种及其他机械44000余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力争玉米机播率8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抓好小麦秸秆还田、机械整地、玉米机播  相似文献   

17.
据来自四川省科委的信息,“水稻麦秸覆盖种植技术”在成都平原大面积示范成功,这一技术与现有的小麦秸秆还田技术比较,每亩可增产约100公斤。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合作研究,于1997年提出了“水稻麦秸覆盖种植技术”,1999年这项技术被国家科技部门纳入星火计划项目。专家认为,该技术就地大量消化小麦秸秆,培肥土壤,能确保当季水稻丰产,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水稻麦秸覆盖种植技术大面积示范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基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N0、S+N0、S+N75、S+N225、S+N375五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又一季玉米的收获,秸秆还田又成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广平县十里铺乡大留村农民宋阳君研制出一种全破碎式玉米秸秆还田机,不仅可以把玉米秸秆全部破碎,还可以把地下玉米茬粉碎。日前,这一发明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通过了省农机总站的产品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20.
浅谈玉米秸秆还田的方法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玉米秸秆资源丰富,每年大约生产秸秆3000万吨,传统上玉米秸秆主要用于燃料,饲料,用作饲料的秸秆数量有限,随着煤炭,燃气在农村的广泛应用,用作燃料的秸秆数量也越来越少,因此闲置的大量秸秆资源急待开发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节本增效农业生产措施,为了扩大此项技术普及,现将玉米秸秆还田的方法及作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