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有媒体报道称,浙江的援建不仅让青川的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更令其基础设施水平整体跨越20年以上.且不论这样的说法贴切与否,浙江援建队伍的两年苦干、实干、精干,却是摆在眼前,为青川这座深藏于大山的县带来了福音.3月,本刊记者走进青川县--浙江对口援建的"5·12"地震重灾区,探访灾后重建一年多来的种种改变,感受到的是一种一切如新的变化:农民新居拔地而起,县城居民搬入新房,中小学生重返校园,孤寡老人住进设施一流的福利院,农户凭借农家乐走上致富之路,全新的产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种种变迁,恰恰是浙江人务实援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青川因"其水清美"而得名.然而,2008年7月,当浙江援建队伍踏上青川时,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30%房屋倒塌、65%房屋成为危房.而今从绵广高速金子山出口下来,目之所及,一栋栋崭新建筑和一个个塔吊林立的工地取代了昔日的废墟……灾后青川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郭斯兰 《浙江经济》2012,(16):40-41
7月15日至17日,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华富率领省经济信息中心中层以上干部25人到青川考察学习。学习青川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科学发展的"重建精神",学习浙江援建者的"‘四四五’援建精神"。考察组一行先后到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关庄地震博物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黄坪乡枣树村、县城乔庄、大沟新村、蒿溪地坪村茶叶示范园、三锅乡产业园区、青溪古镇、唐家河等地考察。沿途走来,但见灾后重建硕果累累,医院、学校庄重、大气,农村住宅整洁、漂亮,生态植被基本恢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青川建设纵深推进,青川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奋进的步  相似文献   

4.
冯洁 《浙江经济》2010,(8):32-34
有媒体报道称,浙江的援建不仅让青川的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更令其基础设施水平整体跨越20年以上。且不论这样的说法贴切与否,浙江援建队伍的两年苦干、实干、精干,却是摆在眼前,为青川这座深藏于大山的县带来了福音。3月,本刊记者走进青川县——浙江对口援建的“5·12”地震重灾区,探访灾后重建一年多来的种种改变,感受到的是一种一切如新的变化:农民新居拔地而起,县城居民搬入新房,中小学生重返校园,孤寡老人住进设施一流的福利院,农户凭借农家乐走上致富之路,全新的产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种种变迁,恰恰是浙江人务实援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祖增 《浙江经济》2010,(8):35-37
青川因“其水清美”而得名。然而,2008年7月,当浙江援建队伍踏上青川时,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30%房屋倒塌、65%房屋成为危房。而今从绵广高速金子山出口下来,目之所及,一栋栋崭新建筑和一个个塔吊林立的工地取代了昔日的废墟……灾后青川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史济权,现任宁波市东钱湖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这位铁骨硬汉,在青川,是个响当当的大名人。作为宁波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和他的团队,肩抗着党的重托,背负着宁波人民的大爱和期待,把两年多的日日夜夜留在青川。援建结束后,他还是每年去青川走走看看。2013年牵线宁波市东钱湖商会,发起青川中学助学圆梦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4月27日,随同宁波通讯杂志社重回青川,在青川中学,举行了"宁波援建情‘爱涌校园,福满青川’青川中学助学圆梦计划"捐赠签约仪式。他在致辞中动情地说:"宁波与青川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地域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但两地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宁波青川就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7.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青川遭受重创。2008年8月,宁波市援建指挥部遵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命令正式进驻青川一镇三乡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一场山海携手,共建家园的战斗就此打响。他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在一片废墟中建楼房,扶产业,献爱心,促提升  相似文献   

8.
自援建的11个多月来,浙江人民和青川人民的心已经紧紧相连。援建青川的浙江人全力以赴,把激情和汗水撒在了青川大地,也烙在了青川人民的心里。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也是浙江人和青川人共同打造新青川,共同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9.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短短两年时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做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力度之大、进度之快、效果之好、变化之巨,创造了从废墟中崛起的人间奇迹。灾区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对口支援省份的倾力援建、无私奉献,更让我们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广元是革命老区,青川是贫困山区,而且都是5 12地震重灾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种精神已然成为激励青川儿女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片红色土地上,  相似文献   

11.
黄世涛  喻红 《中国西部》2014,(24):36-39
<正>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12.
<正>"万年青川"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上部是青字头,下部是川字型,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将"青"和"川"两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雕塑高25米,象征着感恩奋进的25万青川人民。雕塑雄伟挺拔,巍然屹立,象征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了青川人民危难中崛起、风雨中挺立,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雕塑顶部雕刻三组九个"印章"(印章分别为:白水、广武、平武;平兴、马盘、秦兴;方维、景谷、青川),是青川2300多年历史沿革中的9个名称,印证了青川悠久的历史文化。雕塑中有两块板面记载了浙江援建,雕塑修建在浙江大桥和宁波大桥之间,也是表达青  相似文献   

13.
《浙江经济》2010,(8):42-43
“我们的爱是你的翅膀,给你穿越风雨的力量;你的幸福是我们的愿望,一起打造一个属于你的天堂……”5000万浙江人民和1万余名浙江援建者,与25万青川人民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很快在废墟上建起了新家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时代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个对口支援省市正积极筹集对口支援资金,保证每年的援建资金投入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9,(1):F0002-F0002
成立于1992年的江苏省江阴经济开发区已经走过了17年不平凡风雨历程。忆往昔,曾记否?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改革年代,1992年9月12日,江阴市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忆往昔,曾记否?在成立之初努力争取赢在起点上的重要时期.1993年11月4日.江阴经济开发区成功晋级”省队”。忆往昔,曾记否?在21世纪初政策仍是一种稀缺资源的关键时刻,2002年8月5日,江阴经济开发区被赋予国家开发区相应权限。  相似文献   

16.
晨曦 《中国西部》2011,(9):66-69
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灾区产业园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灾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生态农业集群,也是解决灾后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灾区产业园的"飞地"特色表现为援建省市为灾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灾区则具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可解决援建过程的人力成本,实现灾区与援建地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青川的版图与中国地图出奇地相似,36个乡镇,颇有些行政区划的味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每一个援建指挥部的板房内,总能看见一幅幅显眼的青川地图,以供圈点。从全国各发达省对口援建灾区各个县市的灵感出发,浙江的援建任务最终归于浙江11个地级市及29个发达县。  相似文献   

18.
<正>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刚刚经受了地震劫难,满目疮痍的破碎之城。如今,废墟变成了新城,瓦砾变成了楼宇和大道,到处是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的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城市"杰作"。短短两年多时间,宁波援建者创造了无数奇迹。规划的奇迹站在青川县城建设沙盘前,只见青山绵绵,绿意盈盈,乔庄河像一条长绿带由东北飘向西南。沿着绿带,两边是整齐划一的楼房、依河而建的  相似文献   

19.
晨曦 《中国西部》2011,(9):62-65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日子,地震灾区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在各援建省市的大力帮扶下,灾区面貌焕然一新。伴随灾区经济恢复,灾区急需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从"外部输血"转向"内部造血",积极开展与援建省市及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搭建经济发展的"一家亲"。"输血"式援建2008年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紧接着,2008年5月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  相似文献   

20.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短短两年时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做到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力度之大、进度之快、效果之好、变化之巨,创造了从废墟中崛起的人间奇迹。灾区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对口支援省份的倾力援建、无私奉献,更让我们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