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业与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风险证券化等风险融资方式联结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可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投资者以分散(再)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至今还没有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化解体系.因此,正确认识巨灾风险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行巨灾风险证券化,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巨灾风险管理策略的探讨——保险风险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芸  邬利丽 《经济问题探索》2007,(9):172-174,178
巨灾风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营方式难以有效地应付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因此,通过风险证券化等风险融资方式联结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可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投资者以分散(再)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的罕见雪灾及四川汶川的地震等巨灾的发生,警示我们建立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对日本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研究,提出我国应从国家财政支持及政府积极参与、保险公司积极开发保险产品和提高经营策略、发展资本市场以实行巨灾债券证券化等三个方面建立我国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类应对的风险的主要金融方式是保险,但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险公司也构成重大风险,甚至有破产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并且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中发展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债券能够较好地沟通投资人和投保人,匹配资本收益和风险,最终达到发展资本市场并规避和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岳 《经济论坛》2012,(8):89-91
巨灾保险的实践及最新理论研究发现,政府对巨灾保险的市场参与并未完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本文不同于既往文献从市场失灵及巨灾保险公共性的角度研究政府角色,而是从投保人风险偏好的角度建立单一地区及双地区理论模型,通过不同地区的博弈发现,政府参与可以通过降低保险公司破产概率影响投保人,提高投保人的效用,这使得投保人愿意选择缴纳额外税收通过政府进行市场干预.通过模型结论,建议我国巨灾保险发展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参与的方式进行,并积极提高保险的覆盖面.我国政府也应该建立巨灾保险共保体或选择大的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以促进该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崔泽园 《经济师》2009,(6):173-174
文章通过对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设的不足与差距。对我国巨灾保险市场现状的分析显示,我国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保险需求和有限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运作的巨灾保险体系,从而实现制度供给的增加。同时,完善金融制度改革,为巨灾保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的设立和发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金融业与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它弥补了传统保险制度的功能缺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主要类型有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其操作需要专业化的交易主体和适当的触发机制.我国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策略是要正确认识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有步骤地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开发与设计以及完善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马辉 《经济师》2010,(2):35-36
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体制、实行强制和自愿结合的投保方式、大力拓展再保险市场,以及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等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巨灾频发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政府承担损失担保的兜底角色。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化解巨灾风险的时机已逐渐成熟。本文从全球巨灾回顾入手,总结了以巨灾债券为主的巨灾风险金融防范多样化手段,并结合实例探讨巨灾债券在我国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财政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不可或缺。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梳理我国“北京模式”、“安徽模式”、“江苏模式”、“浙江模式”的实践经验,揭示出再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风险证券化和政府财政最后支持是其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共性。进而提出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的路径选择,如行政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撬动资本市场资金参与;建立与多层次的巨灾分散机制相对应的财政支持体系等,以期为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斌 《时代经贸》2012,(22):140-141
从风险管理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巨灾保险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全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灾前的防御机制、灾中和灾后的救援机制以及灾后的风险分散机制,其中灾后的风险分散机制是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构建健全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政府、社会、市场这三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创新巨灾保险的风险分散方式对于我国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健全以保险为重要内容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保险风险证券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哲 《现代财经》2004,24(3):15-18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衍生产品,保险风险证券化是再保险的有效替代机制。本文分析了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基本内涵和国内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现实基础,认为国内发展该业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巨灾风险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巨灾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机制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我国发行巨灾债券还存在一定障碍。本文探索和提出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成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珂  曾小溪 《经济论坛》2011,(2):158-161
目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是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主要障碍。巨灾保险机制创新的难题在于既要实行金融创新,又要兼顾保险行业的特点。因此,要发展巨灾保险,就要建立多方参与、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及时推广相应的巨灾保险险种,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创新。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风险的公众知情与公众教育。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国越发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财政压力日益严重,保险业已不堪重负,积极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巨灾补偿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混合型多层次巨灾补偿机制。巩固政府的主导地位,创建巨灾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再保险的作用,促进巨灾风险证券化,同时带动慈善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多部门多领域加强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大,损失程度越来越高,加深对巨灾风险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巨灾风险的管理.本文从风险分散和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巨灾风险的可保性,进而利用巨灾保险管理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巨灾风险,在资本市场为巨灾损失融资.  相似文献   

17.
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保险界对巨灾风险没有统一定义,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巨灾风险进行定义和划分。保险服务局(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1970年以来一直根据当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调整和公布全世界巨灾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18.
巨灾债券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还与指定的巨灾损失如地震、飓风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挂钩的债券,是一种利用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化解巨灾风险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由于保险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巨灾债券目前在中国开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并对今后应着手努力的方向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由于经济增长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的关联度和集中度不断提高,使风险损失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严重的自然巨灾造成了全球再保险市场巨灾金融资金的缺口,这迫使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产品创新来进行风险管理。于是在保险金融化和金融证券化的世界潮流中,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险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将保险业风险通过有价证券向资本市场转移。其过程包括以下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风险相关性的日益增强以及可保风险的逐渐泛化,一方面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所要求的资本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保险或再保险的供给量相对不足,从而使得作为风险转移方式之一的保险风险证券化应运而生。保险风险通过证券化向资本市场转移在更广的程度上反映了保险创新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相融合的趋势。本文在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以及保险风险证券化所带来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