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甘肃省2000~2010年的数据,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发现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增加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经济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也越多;甘肃省经济增长第二产业作出的贡献最大,这说明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最后提出降低碳排放量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黑龙江省为例,首先对其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度,再研究农业碳排放同经济增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96~2013年的统计数据,从4个方面估算了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而采用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ARDL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以及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碳排放量、GDP增长和科技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长期来讲农业碳排放量增长速率远大于GDP增长速率;GDP增长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长期影响程度远大于短期;科技投入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滞后效应,其中长期的抑制作用为12.4%,短期为3.9%,当滞后期为两年时,抑制作用尤为显著。[结论]经济增长会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增加,而科技投入则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有效地抑制作用,因而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来降低农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吕苏榆  蒋娜  张陈俊 《水利经济》2022,40(4):41-47, 54
为促进合理用水,缓解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现象,选取2000—2020年省内三大产业用水数据,利用LMDI模型和VAR模型,从动静结合视角分解量化江苏省生产用水演变驱动因素及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效应是促进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水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分别为影响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主要及次要抑制因素,短期内生产强度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生产用水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存在“反弹现象”。有效控制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加,需弱化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大量消耗之间的强相关关系,持续推进省内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推动生产及节水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经济增长、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得到结论是三者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分别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消费方向转变和居民消费升级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0—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DEA方法中最新技术EBM模型计算了中国4个区域30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建立静态Xttobit模型和动态Diff-GMM模型,估计了农业贸易开放、人力资本、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在这12年间都有所提高,但增速较为缓慢;农业贸易开放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与农业碳排放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中国农业贸易开放度与农业碳排放绩效之间的关系满足"资源禀赋假说",即劳动密集型地区以生产清洁型产品为主,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改善有阻碍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具有时滞,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质量和数量的提高都对农业碳排放绩效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能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和因果分析研究表明:河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产值增加是能源消耗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耗不是产值增加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国食用菌产业作为节地节水、促进生态循环的特色产业,与其他园艺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其不同的出口结构对产业拉动的力度有所不同,理清其出口结构和产业增长的互动关系,将有利于引导中国食用菌出口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法]基于VAR模型的计量方法,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对1978~2013年中国食用菌初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结构、食用菌产业规模及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食用菌出口、产业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相对食用菌初级品出口而言,农业经济增长与产业规模对食用菌加工品出口的拉动效果比中长期更明显、持续性更强;食用菌加工品出口更能带动农业经济增长,对产业规模的拉动期更长、拉动力更强。[结论]食用菌出口和产业增长有良好的互动性,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优化食用菌出口结构、注重品质及品牌发展,将有利于继续提高食用菌出口竞争力,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推动食用菌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厘清农民收入、城镇化、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任意两者的组合对第三者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改进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4年全国各省份数据,从静、动态两方面考察了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城镇化等因素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发现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城镇化等因素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都与碳排放强度正相关,出口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进口,技术进步、金融与碳排放强度负相关,但后者并不显著,城镇化与碳排放强度二者是倒U型非线性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下满足库兹涅茨曲线,而FDI与碳排放强度在静、动态模型下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测算了2004-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同时构建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沙市工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中,能耗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深,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小。在此基础上,设置了8种预测情景,分析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2016-2025年的碳排放趋势。经对比分析发现情景8为最优情景,碳排放量最少。在此情景下,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都保持低速增长;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后两者数值均为负数,说明它们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它们高速降低,都会大幅降低碳排放。因此,降低长沙市工业能耗碳排放的路径是:继续降低能耗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适当控制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的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02-2011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以LMDI分解法为着手点,从经济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排放等四个方面来探索新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并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的角度进行碳排放分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经济规模效应和产业排放系数效应对总碳排放效应主要是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主要起到负向阻碍作用;而从贡献度大小来看,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最大的正向推动和负向阻碍效应;分行业新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工业一直是各效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贡献度都在70%以上,其余产业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2.
张苗  吴萌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96-10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构建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地非农化、土地出让市场化和土地开发强度是作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有效观测变量,我国省际层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效应表现为土地利用水平提升1个单位,将促进碳排放增加0.159个标准单位,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2)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表现为促进效应,影响大小分别为0.173和0.058个标准单位,通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效应,影响大小为0.101个标准单位。研究结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等手段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结构等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间接促进影响,激发土地利用的正向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核算2000~2010年间山东省及17个省辖市能源消费、农田系统碳排放量、森林草地碳汇量。选取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利用基尼系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山东碳排放的时空规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东省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排放比重较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中间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3-2015年山东省渔业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山东省渔业产业发展概况,并采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从产业链角度研究渔业三次产业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及影响路径。主要结论:山东省渔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以一产为主;渔业三次产业与渔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渔业第二产业对渔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第一、三产业;不同产业对渔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冲击程度存在差异性,渔业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渔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大于第三次产业。结果表明:短期来看,渔业第一产业是促进渔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长期来看,渔业第一产业因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对渔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渔业流通业、渔业服务业、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对渔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逐步增强,成为推动渔业经济发展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80—2016年碳排放量、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构建VAR模型,探究我国低碳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变动有协同关系;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变动会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我国碳排放主要由第二产业比重变化造成,第三产业比重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相关研究,为我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动高排放产业向低碳化转型是解决兵团能源需求增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新疆兵团的碳排放数据,对2005-2018年兵团高排放产业碳排放进行识别及动态评价,将KAYA恒等式与LMDI模型相结合进行影响因素探究。结果显示:目前兵团高排放产业的碳排放量整体动态变化表现为"小幅波动,大幅增长",各行业变动趋势差异明显;在整体碳排放影响上,产业规模是促进高排放产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耗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正影响逐渐增强;在行业碳排放影响上,各因素对单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具有差异化。据此,优化升级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技术革命"、重视能源"体制革命"将是加速兵团高排放产业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提升产业规模"门槛"是未来兵团低碳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海洋捕捞效率、提高贝藻类养殖比重等是抑制海洋渔业碳排放的深层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金华市2000~2011年的数据,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分析文化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发现文化发展和金华市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同时发现文化发展是碳排放量减少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文化产业发展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少;最后提出降低碳排放量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文章运用基于逻辑因果链的弹性脱钩模型测算2001-2013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并分析决定因素。宏观来看,新疆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水平;微观来看,节能因子和金融发展因子是影响新疆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且长期来看减排因子应对降低碳排放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新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依靠"一带一路"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加强市场化资源配置,发展碳金融;统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优化能耗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