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私有制度的效率出发,对马克思的私有制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在不同语境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提出马克思的私有制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私有产权理论的重大差异、制度效率观的差异阐述了马克思同新制度经济学对私有制认识的不同及原因。提出马克思私有制的观点同新制度经济学不能简单的谈互补,而是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与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形成什么样的互补关系,以此科学界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范围,制度选择和制度效率问题要考虑最终的结果即社会分配问题。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也要不断完善私有产权的运行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是一种理论抽象,是指要消灭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指一般的私有制,也不是指非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我们当前要大力发展的私有制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并不冲突,而是统一的。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业,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中的所有制理论系统而完整。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为研究起点,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外在表现及其不断激化的必然性,全面论述了公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必将取而代之的历史趋势,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并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敏锐地指出了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向未来社会公有制的过渡形式及最终实现公有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尽管150多年过去了,但《资本论》的所有制理论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依然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所有制实现形式这个概念,但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组织和经营方式,实际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中,一些实现形式的公有制能与市场经济相容,另一些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国家所有制改革的实质是寻找能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张凯 《生产力研究》2007,25(11):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在实物资产使用形态方面,以土地作为考察对象,对土地产权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价值形态方面,指出股份资本(土地合作股份)是向新社会实际过渡的形式等。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闪耀着理论的光芒,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求农地产权多元化实现形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经济学的共享发展思想缘于对贫苦农民民生困境的关切,正是由于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最终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经济学揭示了共享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打破劳动者的民生铁律;马克思经济学指明了共享发展的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经济学共享发展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共享发展实现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坚定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的理想信念,深入落实共享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揭示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社会产品分配,是一种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这种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界限之内。这些具体的经济制度及其矛盾运动又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之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正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强调,法是上层建筑,经济关系是决定一定法权关系的基础。必须从人们物质生活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去寻求对于法的关系的解释。马克思关于法与权利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并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学者的唯心史观的法学观。通过对马克思的财产权的法学思想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相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而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各种历史现象。他指出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然而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又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马克思借助历史的视角,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同时批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和历史分析视角对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作了科学揭示之后,提出了他关于未来社会的著名论断: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未来社会将会“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的这一历史性的宣告,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并力图去理解、把握马克思论断的思想真谛,大家见仁见智,产生了众多的解释。本文也愿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对几种流行解释的分析对马克思上述论断的解释,焦点在于说明“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对此,流行的解释归纳起来有三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马克思指的是消费品分配制度,即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第二类观点认为所谓“个人所有制”就是私有制,这类观点虽然对其主张的私有制各有其不  相似文献   

11.
(一) 马克思关于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推断,是在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时提出来的,这段话的全文如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来说,所谓所有制,说到底,就是人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即与客观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时,对其所依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其地租理论时,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逐利驱动下造成的农业凋敝、生态退化、地力枯竭与浪费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对“不合理的农业”批判中,马克思建构了关于“合理的农业”的系统性、原则性构想,特别是他关于合理利用地力、农业扩大再生产、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农业生态安全等思想具有深刻批判性、强大的系统性和全面的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擘画了美好蓝图,脱贫攻坚的胜利将乡村振兴推向了全面实施,“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展新卷、结硕果的关键期,马克思在《资本论》所论及的“合理的农业”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在实践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振环  白非 《经济问题》2008,(11):17-20,34
私有制的效率是否为最高效率是马克思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冲突之一。两种制度思想在分析制度效率时,过多地关注于制度本身与产权的归属,而较少研究制度的组织形式在制度效率中的作用和制度的适用范围。私有制的组织形式才是私有制效率的决定因素。公有制与私有制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所有权制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提高制度效率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的系统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还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尚缺乏,或远远不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探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再生产的三个重要的一般规律,以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上对分工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独特性质的忽略,构成马克思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一定的理论缺失,从而产生逻辑推导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战略只能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恰是产粮之地越来越少、藏粮之地越来无的过程;土地私有化并不能保障耕者有其田,生产效率与生产社会化发展密切相关,必然要求不断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通过私有化保障耕者有其田违背了土地所有制的正义要求;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阻碍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恢复小农土地私有制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如是说启示我们,农地公有才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济制度。制度分析是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运用这一分析方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两权分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和理论,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虽是针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提出的,但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适用。特别是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土地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完善我国当前城市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出发,明确指出,简单再生产是“再生产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即生产在原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个区分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且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所不同的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与否是区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尺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力求用最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产权理论的微观基础为分析视角,对西方产权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力资源是影响产权演化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因素。马克思产权理论分析框架,由于具有开发性特征,更适合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