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1985—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两个顺差的形成因素,并验证了其原因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形成主要与人民币汇率、居民收入及居民储蓄率有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与人民币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有关,并且影响两个顺差的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项妍妍 《云南金融》2011,(9X):51-53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1985—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两个顺差的形成因素,并验证了其原因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形成主要与人民币汇率、居民收入及居民储蓄率有关,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与人民币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有关,并且影响两个顺差的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减弱、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等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双顺差的成因可以从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得出。具体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减弱、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等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双顺差的成因可以从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得出。具体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两个不同的项目,而最终对中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产生综合性影响更大的则是由于双顺差而形成的储备资产。所以,本文拟用外汇储备代表国际收支这一综合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的成因及影响,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本文试对我国大量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作以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已达16年之久。截至2008年6月,我国已经累积了约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储备固然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但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是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现.应当高度重视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相关政策,校正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形成原因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纠正"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蒲应 《浙江金融》2007,(3):16-16,15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持续双顺差现象是一种收支状况的失衡,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直观的最新的统计数据,主要分析2006年到2009年的国际收支状况,重点剖析双顺差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和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连年形成的双顺差盈余所导致的.大量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信誉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使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变人为推动的贸易顺差格局;改善内部经济失衡状况,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引导资金有序流出;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李洁  崔莲  赵青 《金融纵横》2008,(6):33-35,32
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及国内的经济运行受到影响。本文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现状剖析双顺差产生的根源,提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  相似文献   

17.
张明 《上海金融》2012,(6):3-9,116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双顺差产生的根源、后果及相关福利损失。其次,本文对中国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余额的演进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相对下降、海外投资净收益的可能恶化、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上升,以及资本账户下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规模与波动性的增强,未来几年内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有望显著缓解。最后,本文讨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收缩的政策涵义,特别是对美国国债市场、人民币汇率、央行冲销行为以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持续双顺差现象是一种收支状况的失衡,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将会极大地影响当前的物价和房价调控工作。对外经济的失衡将加剧国内经济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某些国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相关经验,进而提出当前双顺差问题的治理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日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再次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使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央行的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测度等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鑫 《中国外资》2013,(16):32-33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大国,自1994年,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而相反,日本基本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通过分析两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得到两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从而寻求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