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究竟哪些企业能够从产融结合中获益?卡特彼勒、UPS、沃尔玛、通用电器的产融结合战略模式,可为国内企业提供现实指导。产融结合是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目前,产融结合多被解释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战略。今天,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由于不了解产融结合的内在原理,很多企业在选择金融业务时通常是机会导向型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产融结合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和基于中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些年中央企业纷纷以各种形式涉足金融业。央企产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集团融资约束问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了集团企业整体收益并推动了产品创新。但央企产融结合也存在着协同效益低下、产业资本过度依赖金融资本、风险相互传导等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应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聚焦主业,严控风险,有序推进中央企业的产融结合。  相似文献   

3.
钱凤兰 《河北金融》2013,(8):21-22,55
目前,我国实业企业产融结合浪潮方兴未艾,各个集团往往同时涉足了多个金融领域.但是,对金融控股公司,我国缺乏专门的立法.对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其金融板块的各个小的行业领域,尽管有明确的准入政策,但就集团金融板块而言,在组织构架、经营模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出现了监管空白与死角.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实业企业通过主导新设金融机构、受让金融机构股权等途径涉足金融行业,形成了"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产融结合"一方面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不正当关联交易严重,高杠杆运作,违规交易和逃避监管,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产融结合"情况,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并提出规范"产融结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5.
曾春华  闫明 《金融论坛》2021,26(6):71-80
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数据,从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两条路径考察产融结合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进行产融结合的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更低;产融结合对现金持有水平的负向作用在民营企业中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大的环境中更加显著;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检验,发现产融结合降低企业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这些都验证产融结合主要通过融资约束路径影响企业现金持有行为.  相似文献   

6.
选择中石油控股的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指标及数据,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并通过熵值法对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实现产融结合的协同价值、促进产融企业及产融银行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产融集团应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金融管控平台;监管机构应完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为切入点,考察实体企业产融结合如何影响多元化发展,以期探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显著提升了其产业多元化程度,该正向作用在其持股金融机构后5年内持续存在。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后,融资约束缓解越明显的实体企业,多元化发展程度越高。大规模企业、行业集中度低的企业、非制造业企业更倾向通过持股金融机构实现行业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产融结合方式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实体企业,经营绩效未明显提升。鉴于此,在产融结合发展过程中,实体企业应以助力主业发展为导向实现多元化,金融机构应严格履行资金用途的监管职责,政府则应建立健全企业产融风险隔离机制,统筹发展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王巍 《中国金融》2012,(19):86-87
产融结合的国际实践与启示从国外企业实践看,众多企业通过实施产融结合战略,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和迅速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成功的产融结合具有内生性、基础性、特色性和阶段性这四个基本特征。内生性: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产融结合是提升集团化运作水平的关键因素。企业集团的特点是所属子企业数量多、管理链条长、各级子公司各自开设银行账户、各自存贷款,有的甚至横跨境  相似文献   

9.
颜蕾 《青海金融》2010,(8):34-35
本文在总结全国企业产融结合特点的基础上,以海南、企业为样本,分析省属企业实践产融结合的背景动因及存在问题,提出企业参与地方金融,实践产融结合的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最近10年来,建设产业金融平台成为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的新方向。然而,部分中央企业对产业金融平台的定位存在偏差,部分中央企业对于金融业务的布局缺乏全面的认识,还有不少中央企业对于构建产业金融平台并没有清晰的路径规划。通过对标杆中央企业的研究,本文建议,在定位选择上,中央企业产业金融平台的定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服务于集团内部;第二个方面是服务于行业客户;第三个方面是服务于内外部金融机构;在业务布局上,中央企业产业金融平台应从金融业务的战略促进度、产融结合的有效度、金融业态的市场竞争度、金融牌照的获取难易度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在建设路径规划上,中央企业建设产业金融平台应该分阶段稳步推进,每个阶段应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业务发展重点,同时因地制宜地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和内生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内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考虑到产融结合特征及我国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存在“产融结合—长期融资缺口—企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链式中介传导机制;产融结合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在资产可逆性差、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所有制属性为非国有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产融结合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对于缓解企业长期融资约束的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央金融企业和中央产业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构想,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意义,提出了合作机会和合作模式.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将对引导产融结合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建华 《时代金融》2014,(9Z):118-1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本文具体介绍了我国目前多元化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分析了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利弊,同时以实际案例阐述了做好产融结合所需要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本文具体介绍了我国目前多元化企业产融结合的模式、分析了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利弊,同时以实际案例阐述了做好产融结合所需要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而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本文依据内蒙古产融结合的现状调查,结合产融结合的内涵和形式作了理论及实际运作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内蒙古产融结合的动因、产生的正负效应、风险问题以及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判断。并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规避风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产而融”易、“由融及产”难。在债务违约频发的经济新常态下,“双刃剑” 的产融结合战略能够帮助实体企业缓释信用风险吗?本文选择2008-2015年投资非上市金融机 构的上市公司数据,利用KMV模型多视角地分析了企业产融结合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结果发 现,第一,企业产融结合可以显著降低信用风险,而且二者间存在一定的“正U型”关系;第 二,所投资金融企业的类型不同,企业的产融结合对信用风险的作用存在明显不同,投资银行 和证券公司降低信用风险的效果最佳;第三,随着投资金融企业股权比例的提高,企业信用风 险明显降低,但达到绝对控股后又会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后,企业的国有属性削弱了产融 结合与信用风险的负向关系。因此,有条件的实体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可以适度投资与自身 产业契合度高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7.
产融结合,本质上是企业通过涉足产业和金融领域来实现产融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和活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较早,经历了"由融而产"的JP摩根时代以及"由产而融"的"GE模式"时代,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产融结合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着重阐述并分析我国产融结合模式的特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经济下行压力下所面临的风险。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建议。以期资用。  相似文献   

18.
论产融集团的发展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融集团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和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具有较高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发展产融结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辩证看待。本文重点讨论我国产融集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融结合是指实业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对金融企业进行资金、业务、人事等方面的介入和融合。自20世纪80年代,产融结合型企业在中国出现,现已逐渐成为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相比起来,吉林省产融结合发展相对较为滞后,需要明确政策导向,促进吉林省产业和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积极探索如何利用金融资源来服务于自己的加大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产融结合。本文主要介绍分析产融结合的主导模式和其典型的代表国家,以对我国企业如何高效顺利进行产融结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