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科技既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些新兴学科(纳米摩擦学、纳米电子学)发展的基础。纳米科技不仅属于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应用技术。可以说,纳米技术是迄今为止横跨学科最多、影响领域最大的交叉技术,它将产生完全新型的技术和产品,是高投入、高竞争性产业。  相似文献   

2.
纳米科技是一门高新技术学科。通过简要阐述纳米科技的理论,介绍了纳米科技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指出纳米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纳米热”在台湾持续升温。与此同时,被冠以“纳米”的词语也越来越多。现就与纳米相关的概念及其表述,概述如下:1.纳米科技的定义与领域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目前尚无一致的定义。在台湾也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一是纳米科技的操作型定义;二是非操作型定义。操作型定义:(1)纳米科技是根据物质在纳米尺寸下的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或现象,有效地将原子或分子组合成新的纳米结构;并以其为基础,设计、制作、组装成新材料、器件、或系统,使它们产生全新的功能,并加以利用的知识和技艺。它有别于传统由…  相似文献   

4.
陈萍 《开放导报》2003,(7):39-39
纳米技术是一项横跨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疗等不同领域的科技,被认为是带领下一波产业革命的火车头,是产业发展的"世纪引擎".目前,纳米热在国际问燃烧,众多国家不惜血本砸下重金竞相研发.台湾产业界亦出现一股"言必称纳米"趋势,但发展纳米胜算如何?是否有机会在全球抢下一席之地?已成为岛内产学研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 50多倍而“不折不挠”……新世纪来临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早已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 0. 1至 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从九十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到迅…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哪种技术是最有前途、领导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兴技术?人们首选的答案一定有纳米技术。事实上,纳米科技将对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已成为一个国家竞相争夺的科技战略制高点。纽约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其所做的“2003年纳米科技报告”中指出,2003年全球在纳米研究方面共投入了3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1、纳米科技的进展 21世纪主流科技有两个,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其进展可能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第二个是生物科学技术,如克隆、转基因治疗这些技术,不仅对经济而且对社会伦理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两大科技之外,纳米科技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纳米科技本身所涉及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明确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以江苏省纳米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例,剖析纳米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领域,并提出促进发展江苏纳米材料产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1月30日,江苏省科技厅依托苏州工业园区重点部署建设的江苏省(苏州)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州工业园区桑田岛苏州纳米城隆重揭牌,并与南京工业大学(苏州)纳米材料产业研究院等16家入驻园区的重大产业项目企业一道举行联合开工仪式。江苏省科技厅副巡视员薛小平,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苏州工业园区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继北京、上海之后,江苏提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该研究在对江苏与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优劣势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科技工业园遍地开花新竹科学工业园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镇,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截至1998年,区内共有272家科技产业公司,园区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电脑及周边产业、通讯产业、光电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发展制造业,建设"科技岛"的目标,1997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着手在台南地区建设台南科技  相似文献   

12.
《首都经济》2007,(5):108-109
纳米涂料进军奥运工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除了为数不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少数企业外.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还鲜为人知,然而,时至今日,纳米科技的应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13.
纳米科技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纳米产业是21世纪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纳米科技已经渗透于诸多领域,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目前,纳米技术产业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纳米技术产业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当前,在以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中,苏州T业园区把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详细分析了江苏省目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思路,并对具体的建设举措进行了进一步的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产业科技合作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面向之一。在国际科技合作的潮流下,中国大陆超越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不仅积极藉由国际合作解决其经济发展的问题,更藉以提升其科技实力。尤其在国际金融风暴后与"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大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增长模式,正是两岸产业合作深化、产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领域最强的研发基地。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该产业企业数量的40%以上。在芯片设计、第二代身份证(芯片)和材料三个方面分别各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大批量生产90纳米晶圆,6S纳米已经量产,40纳米研发成功;TD-SCDMA手机芯片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核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节能、环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每次科技创新浪潮带来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都伴随着产业的兴衰和全球竞争格局的调整。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及作用并非单向的。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发展表现为一种带有主动性的直接作用;而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合,在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作用下,满足一定的条件后会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一种间接性影响和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纳米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它们的发展将使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科学技术本身变得更好。纳米科学技术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如今,国际间纳米技术研究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科学工程技术界以及产业界的有识这士都充分地认识到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不但将成为明天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而且在应用上今天也已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结果。纳米科学是在纳米尺度内,通过对物质反应、传输和转变的控制技术是在纳米尺材料、器件和充分利用它们特殊的性能,并且探索在纳米尺度内物质运动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将更轻、硬度将更强、寿命将更长、维修费用将更低、设计起来更方便。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材料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制作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并能在材料破坏过程中进行纳米级损伤的诊断和修复。纳米材料一方面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材料,另一方面又为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的和产品换代提供了新机遇。目前,纳米材料在仪器、化妆品、医药、印刷、造纸、电子、通讯、建筑及军事等方面都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革命远远超过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1年就预言:“认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学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9.
台湾五大公司筹组纳米高分子联盟为了发展高值化产业,与国际接轨,台湾橡胶公司、塑胶原料公会、合成树脂接著剂公会、塑胶制品公会及复合材料公会五大公会共同发起筹组“纳米高分子产业联盟筹备会”。为了加速产业升级,投入纳米科技已是大势所趋,筹组该联盟,希望将纳米产业化,并建立起产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纳米高分子产业联盟,重点放在民生化工领域,希望结合上中下游业者,构建完整的纳米高分子产业体系与研发环境,未来可运用各家的优势研发出关键性技术。台湾研发纳米级舌苔清除液即将上市台湾纳米应用科技公司正在研发的“纳米级舌苔清除…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80年代,纳米体系这个过去人们从未探索的“处女地”一跃成为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纳米材料刚刚诞生几年,但是纳米材料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新的规律,使人们认识到这一领域是跨世纪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它的发展很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研究带来新的机会,多学科交叉、互相影响也会产生新领域的生长点,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