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12个核心的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2010—2016年各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但各节点城市之间综合承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实力、城市行政等级、GDP民生含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规模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飞  郑庆玲 《技术经济》2016,(9):99-105
构建了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单项承载力。得出如下结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属于短板要素;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各省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城镇化率的位序基本一致,但综合承载力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率。最后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既要统筹空间均衡发展,也要统筹各单项承载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城市面临的诸多承载挑战的现实出发,界定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与结构,设计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指标数据处理方法,并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文章从土地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力供需指数比的变化趋势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向好趋势,但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影响着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相似文献   

6.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兴起,使得海岛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构建适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趋势的修正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舟山市为例,仿真测算了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舟山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为138万人,与当年户籍人口相比,显示出存在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在2012~2021年,各发展方案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不同,其中经济优先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21年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水资源、交通、人口和经济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和均方差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土地承载力逐步成为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各子系统的供给方面总体上要高于需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力和空间.据此,对增强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5)
良好的综合承载力对一个城市群能否带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量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文化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近年来在承载力评价领域较为新颖的客观赋权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7个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剖析了沿线7个城市群在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各自的优劣势,据此提出了优化沿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群的发展;因"群"制宜,扬长避短;城市群间要加强协同,形成联动。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文化带纵贯中国南北,跨6省2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演变情况。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省(市)、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7个城市三个空间尺度的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在2010—2017年呈"N"型变化,空间上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并且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强市明显高于周围普通地级市。通过空间分析得到Moran′s I值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高—高""低—低"为主呈聚类分布。最后,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要从补齐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等方面入手,提升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岛城市特点,构建了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2年舟山市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从而分析舟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为:1综合考虑海岛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稀缺等特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从质量、营养量以及热量三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舟山市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LUSI分别为0.39、0.44以及0.49,均处于高度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仿真模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1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变化,得出相对较优方案,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解决呼和浩特城市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城市群和群内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但空间分异明显;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关中—天水和兰白西城市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制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联动效应;城市群内28个城市综合承载力处于高、较高、较低和低水平的城市数量比例为10∶6∶2∶10,且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状况及其开发潜力优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16.
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何红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172-172
城市在未来不同时期,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条件改善与提高的情况下,以及人们现有需求水平改变的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潜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在城市发展情况下的综合承载力。通过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9)
文章测算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切入点,选取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和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VAR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数据,对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北京市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交通综合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标分析法对北京市2007~2012年的交通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交通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显著;区域交通承载力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公共交通承载力引领交通综合承载力的能力有限。继而从中心区功能疏解、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发展个性化公共交通、征收拥堵费以及动静交通平衡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休闲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新兴主题,而水休闲旅游本身的规划模式和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循环程度。旅游活动的发展势必造成对城市水域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空间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也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在分析景区地理资源和旅游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指标,并利用木桶综合推测法计算出风景区水休闲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为生态循环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步骤中的开发条件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