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永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条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而是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最后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利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企业自身应该认识到这点.企业创新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谈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了自主创新以后,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将成为世界的创造中心、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而是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最后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企业自身应该认识到这点。企业创新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谈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了自主创新以后,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将成为世界的创造中心、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4.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民营科技》2010,(5):143-143
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基础,实现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管理水平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既是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就科研成果转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施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会议同时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和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技术转移工作有助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的形成及快速提升成套技术集成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在企业内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实现科研成果、创新成果等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发挥企业内技术人员的协同效应,实现知识共享,提升企业产品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工作有助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的形成及快速提升成套技术集成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在企业内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实现科研成果、创新成果等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发挥企业内技术人员的协同效应,实现知识共享,提升企业产品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将其科研成果迅速投向企业并积极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短期内通过市场形式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苏北 《民营科技》2006,(6):40-40
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企业的必然抉择。自主创新,科技创业,实现路径是什么?抓手在哪里?回答是三大关键要素:主体、载体与人才。主体,是指企业,就是以企业为主体;载体,是指科技成果转化后实现生产力,就是以载体为平台;而人才,则是第一资源,创新之本,就是以人才为根本。也就是说,要把过去“吸引有资本的人来投资,吸引有能力的人来创业”,转变到“吸引有智慧的人来创新”。为创新聚集人才。  相似文献   

10.
岳虹 《现代企业》2001,(4):46-47
企业继续教育是最新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相结合的最佳中介 ,是科研成果迅速推广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纽带。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是企业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 ,这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 ,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加快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是深受科研单位与企业欢迎的一种利益共享的联姻模式。继续教育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前提 ,它服务于企业的…  相似文献   

11.
<正>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株洲市科技局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株洲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24):308-310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志,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了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然后提出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新材料产业化是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影响新材料产业化的因素有法律体系、政府引导、投资机制、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场环境等外源动力以及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研发能力、研发人才、企业合作度、科研成果转化等内源动力因素。其优化途径为:加强...  相似文献   

14.
<正>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伴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跨跃式的发展,有力  相似文献   

15.
张建华 《电子财会》2005,(10):17-19
高科技产业化是一个把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研究、开发、应用、扩散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并且不断渗透到传统产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它以高科技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经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四个阶段使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一个依次递进的线路,使高新技术不断由产业点向产业链,进而向产业群延伸和扩展。它是一个技术开发、应用的概念,与高新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和市场紧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此四要素的完善和相互协调,在市场需求的拉动、技术本身发展的推动及政府对高新技术的保护和对创业者的激励共同作用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是投入到未上市的、具有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它一般不以分红为目的,而追求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高额利润,不仅注入资金,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地,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高校科技成果的"高产出、低转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8.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9.
王斐 《价值工程》2019,38(11):53-56
产学研合作中资源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浙江省绍兴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配置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使自主创新能力获得释放,科研成果转化与集聚有效带动企业发展。作为中小企业的集聚地,绍兴地区产学研始终位居国内前列,应当在系统分析产学研合作中不同主体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提出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研发资源配置的模式和运行方式,提高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保障。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岗位发挥骨干作用,能够解决操作和生产现场难题的人员。它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