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是典型的西北欠发达省份,基于ELES模型,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采用2010-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截面数据,测算甘肃省农村低保标准,并引入恩格尔系数算法检验测算结果;发现甘肃省农村低保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仅能满足食品需求的现行农村低保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范围广、水平低的不合理现象,现行单一的农村低保标准无法满足需要的异质性等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创新方式、走积极的低保道路,建立低保标准与保障水平间的平衡关系,构建多层次低保标准体系,强化农村低保基层工作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缓解农村贫困两种手段,在遏制农村贫困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泽库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调研了泽库县两项制度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两项制度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认应与“4+2”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同时辅助以有力的宣传、监督反馈以及动态管理措施,从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至2018年的四次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状况的变迁,并探究扮演兜底减贫角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发现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34.1%下降到2018年21.3%,总体上有所改善。通过将微观数据与民政部公布的区县层面低保数据相匹配构造工具变量,发现低保救助并没有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多维贫困状态,反而对健康状况和主观感受有负面影响。但是,低保与新农保形成的制度互补显著降低了老年多维贫困的发生率。机制分析表明,低保救助会减少老人的家人陪伴,进而降低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加了多维贫困发生率。基于此,建议进一步提高低保金水平,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为依据构建多维贫困减贫防贫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测算了我国2005-2014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各级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效应。测算结果表明:城市低保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对城市低保各级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效应考察发现,中央财政支出起了主导性作用,但在东部省份的支出安排不尽合理;省级财政在城市低保中没有发挥与其财力相适应的均等化效应,甚至还产生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均等化效应,县级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效应高于省级财政,其支出负担较重。应缩小城市低保地区差异,提高各级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效应,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格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和新乡市获嘉县的抽样调查,我们对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低保待遇水平低且城乡差距大、养老保险制度多元分割现象严重、医疗保险报销费用低,是三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加大财政对低保制度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整合、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昱乾 《中国财政》2012,(24):49-5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人口达6.57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48.85%,而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73%,其中近六成生活在农村,约1.0656亿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经济长期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老人作为农村弱势群体,其养老问题更应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农民养老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一直是政府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转型和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针对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现阶段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逐步实现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型,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多年稳步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探讨研究,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参保户对当地的医疗保障现状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找到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存在医疗保障问题的具体因素,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保障制度,对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促使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06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积极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在农村基层依然存在因不满意低保政策而产生的村民上访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为研究样本,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基层农民不满意低保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保障标准与受益对象不匹配、村民对低保制度了解不充分以及低保信息不透明。结合所发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现有的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步建立公民信息共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依据低保户的长期居住地、适合于低保户实际生活所需的低保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低保政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低保政策的认识。此外,还应增加乡镇级别民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将民政工作人员的人均工作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大战略",是说小城镇建设要成为起点和基础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小城镇是大中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是吸纳接收大中城市功能辐射的载体,也是聚集和带动城乡结合部区域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福利一词也越来越多为人所谈论。本文以农村养老保险为切入口,研究社会资本、党员身份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知情程度、未来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农村的福利情况。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六个假设。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社会资本对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否知道个人账户有多少钱、将来是否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都有积极作用;党员身份与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否知道自己的个人账户有多少钱、将来是否可能参加无关。结果表明,提高村民的社会资本,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改善福利,所以可以提高村民小组活动和村民大会的频率以增加农民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3.
金丹 《时代金融》2013,(9):175-176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成为一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降低农村金融门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构建普惠性金融的生力军。中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自2005年开始试点以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金融体系内部结构、解决中国支农资金不足等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试点中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资金来源不畅、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控制机制缺乏等问题。文章将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法分析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这对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实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仍未打破,农村地区的绝对和相对贫困问题仍存在,因此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农村、农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选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首先探析我国农村经济资金需求总量和领域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此,结合"金融供给"观点,运用河南省的资料数据,剖析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结构、发展效率等金融相关率指标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并随着经济发展,其正向作用力会不断上升。据此,我国应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促进我国适度规模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表明,相对于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够、保险公司的供给乏力和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增强保险公司的农村养老保险供给和农民养老保险需求的激励,推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这一弱势群体给予特定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除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外,一直是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占主导地位。当前,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转换和社会变革进程加快,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导致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本文在总结分析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情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厘定职责,强化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着眼长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民间借贷在农村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负面倾向,因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势在必行.本文以乐亭县农村民间借贷样本点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为依据,通过分析农村民间借贷的融资范围、规模、利率、用途、期限、方式以及其影响,提出了健全民间借贷法律管理,加强民间借贷监测预警和完善县域正规金融农村信贷业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经济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农村金融环境持续改善,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地区金融需求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努力探索发现和挖掘农村产权的市场价值,将各类农村资产转化成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资本,对于扩大农村融资规模、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业务实践,系统分析了当前推进农村产权融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共同治理契约涉及的政银企主体责任构建、解决农村金融交易复杂性问题需要的市场配套建设等维度,对进一步加快农村产权融资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医疗服务效果,制约医保改革的成败.单病种是付费方式改革由传统后付制向预付制的探索,是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付费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开展"三农"保险,建立农村、农业、农民有效保障机制,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中央1号文件对消灭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提出了要求,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努力构建与广大农村保险相适应的基层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