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大力拓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1.是国家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推动生产、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7%,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个人消费开支增加是近几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既是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就整个宏观层面而言,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凸显;从供求方面来说,供过于求是市场矛盾的基本面;从价格走势来说,通货紧缩是价格变动的主要方向;从居民消费倾向来看,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现实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宏观经济格局的这一根本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城乡居民消费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应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促进消费的良策.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既是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就整个宏观层面而言,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凸显;从供求方面来说,供过于求是市场矛盾的基本面:从价格走势来说,通货紧缩是价格变动的主要方向:从居民消费倾向来看,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现实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宏观经济格局的这一根本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城乡居民消费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应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促进消费的良策,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4.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基础和有效途径,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偏低、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去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大幅度回落.投资增速也出现下滑势头。  相似文献   

5.
2005年西班牙经济增长率达到3.4%,是低迷的欧盟平均水平的2倍,且连续10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使西在欧元区一枝独秀,其国内生产总值已达欧盟平均水平的92%,从一个西欧末流国家跃居世界排名第8位。西班牙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靠旅游业(占西国内生产总值的11%)和内部消费拉动,火爆的房地产成为消费的根本(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  相似文献   

6.
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研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GDP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最终消费为对象,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弥补传统计量经济方法的不足,对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及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更为精确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密切的,投资、消费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河南省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以上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却会偏离这种均衡关系,表现为向长期均衡关系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我国1978—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时序数据,并据此构建出回归模型。研究显示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拉动作用,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消费拉动每增加1%,我国GDP平均来说将会增加0.3312%。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继续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健康增长,增强最终消费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作用,释放内需潜力,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抹11.9万亿储蓄余额,逼近了2003年全面国内生产总值。对于经济发展依然需求资金支撑的中国而言,似乎可喜可贺。然而,需求约束下的“过剩”使得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投资和消费扩张的动力不足,却形成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或者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储蓄资金更进一步向过剩经济部门配置,最终造成资金效率损失。什么原因造成了居民储蓄欲望的加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中美贸易战结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消费作为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投资不景气和进出口受贸易战影响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第一动力。2018年,消费支出最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76.2%,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将会带来持续性的消费升级,所以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下,转账和异地手续费的取消、个人账户的受限、和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等,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促使银行进行转型升级。在大消费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成为零售业务大力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成为各家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出口需求不断遭受贸易摩擦的形势下,国内消费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面临五大障碍,但也蕴涵着新的动力。要实现在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必须加快消费的增长率,充分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形成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6月初,世界银行在2011年世界经济报告中指出,日本2011年全年GDP增长将为0.1%,相当于零增长,大大低于1月做出的1.8%增长预测,原因是震灾导致生产与消费大幅下降。同时,日本内阁府6月9日公布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除去物价变动影响,实质增长较上季度下滑0.9个百分点,换算年率为3.5%,并预测第二季度负增长的  相似文献   

13.
"需求创造"理论从需求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阐述。本文基于"需求创造"理论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需求创造"机制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引起消费支出比重变化,直接表现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大体上快于消费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是消费增长驱动力;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开始了新一轮的"追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和时变性影响。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迎来持续升级的黄金发展时期,对消费增长支撑作用也将不断加大。因此,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通过刺激居民消费来维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传统动力(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的衰减不可逆转,要使"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来弥补或替换。何以能担当此重任,唯有居民消费之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消费需求能否持续扩大,消费主动型经济能否实现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林石 《国际金融》2010,(3):14-17
一、谁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月中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有一些减弱,家庭消费和房地产市场都没有承担起经济增长引擎的责任,在存货变动贡献了大部分四季度GDP增长的情况下,谁来成为下一个经济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3,(5):144-158
<正>一、引言在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投资和出口对GDP的贡献较大,而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逐年下滑。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驾马车中,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出口呈下降趋势,过度投资所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只有拉动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需求才  相似文献   

17.
赵萍 《中国金融》2012,(10):73-75
从扩大消费角度看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尽管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关系看,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超越投资,在近十年中首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是消费持续增长面临收入增  相似文献   

18.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客观经济总量与增长情况的代表性指标.从一段时期来看,GDP总量及其增长率变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本文依据近二十几年的国民经济核算历史资料,运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经济预测方法,对江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需求增长缺乏足够市场支持,国民经济向下调整预期增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8月经济运行数据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的增长格局,变化不大: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外贸顺差规模同比减小。从物价变动格局看,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明显,但生产者价格指数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FDI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经济增长和汇率上升均会引起FDI的增加,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FDI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对FDI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