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并再次引发人们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西部地区因生态保护而做出的牺牲能获得合理补偿,不仅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有利于西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蒋华林  陈彪  胡春 《特区经济》2009,(2):190-192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理论分析为切入口,论证了生态补偿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现实需求的洽合性对接。以批判的思维对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在根基缺省、体系结构性缺陷及民族性方面进行了镜像反观,立足本土实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治化路向做出了制度性谋划。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基金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但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需要,西部地区依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以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为基础,对新疆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生态补偿视角下新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财经资讯     
《产权导刊》2013,(12):34-36
划定生态红线将通过开征环境税来调节 证券日报11月20日消息《决定》提出的,"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最终还是要用价格杠杆来调节,通过资源税和环境保护费改税,将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征收范围。要在过去强调的"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基础上,加上"谁破坏生态谁付费"",谁使用资源谁付费"两个原则。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源上阻止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在新征收条例中,"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确实是一种进步,但必须以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否则,就会牺牲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最终摧毁人们对司法和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补偿的实现应当包括区内(纵向)补偿机制和区际(横向)补偿机制。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为区内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对于区际补偿制度则缺乏相应规定。区际森林生态补偿建立在生态利益的依存性和行政上的无隶属性的基础之上。其建立需要制定有关区际森林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及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和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7.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因为水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搭便车"和"公地的悲哀"现象,加上目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各利益方在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分配不均。免费或低成本用水不但违反水资源"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有序配置,会使得上游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受到重挫,甚至导致上游地区不再进行水环境保护。本文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就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从三个理论角度分析贵州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本文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开征生态税及加强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搞好生态治理,要使山变绿、水变清为了形成中线调水水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绝对必要的。需要付出治理与保护的成本。实现水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着“谁建议国家建立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是南水北调,不能以牺牲当地人民的生计作为代价。即使见了温总理,我还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一个生态危机区。如果再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就可能对西部地区形成新的生态破坏,使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同时,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不仅影响西部地区,而且对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西部大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崴 《特区经济》2006,(9):189-190
今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进而酝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我国现有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情况出发,探讨了对未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和相应的制度政策予以保障,同时,国家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受益者还应对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部门予以相应补偿,从而构建起一种良性运转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生态环境也特别脆弱,属于典型的生态地区。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早在“九五”末期就开始调整这些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强化其保护生态的功能,弱化其发展经济的功能,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青海经济研究》2008,(6):96-97
自2006年开始,省发改委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作为生态立省战略的重大课题,组织力量着手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青海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并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向全国人大、政协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生态保护建设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目前,国务院将“加强青海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五项重点工作中之一进行研究部署,使我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谁为西部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和社会受益者不但给西部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生态损害,而且将从西部的生态建设中获取利益。因此,构建国家和社会受益者对西部的生态补偿机制,符合公平性的一般法理,也将会有力地推动西部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许多革命老区都处在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所在地。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宝贵的资源要利用好,一直是老区人民的高度自觉,也正是有了这份政治觉悟。老区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要求“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列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也明确要求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正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更能让现代化成果惠及老区人民,这是老区人民的福音,同时也是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8.
《青海经济研究》2007,(6):60-6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高度关注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做了战略部署,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和谐生态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决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而生态功能区建设包括的范围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江河源头、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重合。这些地区承担了十分重要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期推介     
《老区建设》2012,(10):1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是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涂晓玲,在《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