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新区》2006,(7):83-83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浙江人就率先响应市场经济大潮。浙江人喜欢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生活、创造财富。他们不仅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且善于吃苦、敢为人先、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浙商的理念     
房跃 《民营视界》2004,(6):24-25
浙江的经济是民本经济,是普通老百姓创造了这一奇迹。它源于浙江人独有的经济慧眼。在浙江,这双慧眼无所不在。有人这样形容浙江人对商业的敏锐:他们的头发是空心的,是一根根天线,随时随地探听着天南海北的各种需求。浙江人那种善于从小商品中发现大商机,从小生意中发掘大生意的敏锐,的确给人不少启迪。  相似文献   

3.
比起“经济”二字,“文化”在浙江人的创业经验谈中,似乎少了一些吸引力。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文化给浙江经济带来的内生力量。改革开放30年,一种特殊的文化成就了浙江人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一以贯之,成为浙江发展的内在脉搏。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下,文化建设对于浙江人的意义,也更显深刻。  相似文献   

4.
覃怡敏 《新财经》2010,(4):60-63
十八年前,他是蜗居于交通部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员;十八年后,他认为最适合自己做的事仍是做研究。时过境未迁,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他是在给自己打工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不想打工,你就去当老板:如果你当不了老板,你就只好还去给老板打工,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老板与员工从来就既是鱼水关系,也是猫鼠关系;精诚合作,才能将企业做到成功:充满矛盾,逃不脱利益法则。没有一个老板会真正由衷地爱任何一个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员工,也没有一个员工会由衷地爱不断榨取自己剩余劳动价值的老析。能够彼此和谐相处的,只是一度的问题。无论哪一方超过了对方可容忍的限度,结果便是不欢而散——或员工被老板炒鱿鱼,或员工炒老板鱿鱼,甚至,更严重的事情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于外来民工,浙江人陷于深深的困惑之中。一方面。他们离不开这些文化水平低下、举止“不雅”、收入要求不高的外地人。举凡城镇或村里最脏、最累的活。都是他们干的,可以说,浙江人须臾不能离开他们。另一方面,浙江人又不太愿意对这些外地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比方说。不愿意让外地人的孩子不缴额外费用读书,我们家曾经有过一个小保姆,在杭州已呆了近20年,儿子上学仍要每年交几百元额外费用。浙江人争辩说,倒不是舍不得那些钱,而是怕他们会把“穷亲戚”引过来。一些“尊贵”的浙江人还说。大量外来低素质人口的进入会降低本地品位。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篇博文.妈妈可看100遍,我多写些给她看 2009年.是姜晓彤离开父母去英国留学的第5年,远隔重洋的时空距离让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女儿。可是,姜晓彤太忙了.要学习,又要打工挣钱供自己读书、生活.哪里有时间和母亲煲电话粥呢?就是有时间,英国的白天正是中国的黑夜,  相似文献   

8.
阿平 《民营视界》2005,(3):51-52
李保良出生在河南商丘市一个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看到本村青年纷纷去广东、福建打工,赚了钱,盖了楼,他也萌生外出打工的念头。21岁那年,李保良来到上海市金山区的兴塔镇,帮人搞装潢,由于自己的木匠手艺不错,老板给他开出每月1000元的工资。  相似文献   

9.
在深圳特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浙江人是有一份汗马功劳的,在深圳的繁荣中,焕发着浙江人的一片光辉。“浙江人会经营!”深圳从政府有关方面到企业界人士都这样交口  相似文献   

10.
"浙江人经济"理论对浙江经济现象与浙江模式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人经济”这个提法是一种崭新的经济理论,它把浙江经济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浙江人”。在对浙江人所具有的“典型的企业家精神”、杰出的经商创业的能力等经济素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破解了浙江经济现象之谜,并对浙江模式的前途与命运做出了合乎实际的解释与预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快讯》2012,(40):78-79
【外来务工人员李军政:希望国家能给我发养老金】打工人员李军政说,过去十年最大变化是,第一,不交公粮了,国家还补钱,不用操心种地了。第二,看病不用担心了,有了新农合。总书记对老百姓确实不错。对于未来,“假如国家给我们养老金的话,我就可以不这么辛苦了。”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初,19岁的四川广元女孩罗纬在成都打工时,从报纸上看到四川蒲江县一位叫廖红霞的农民,因肝硬化导致上呼吸道大出血,患的公公决定为儿媳捐肝,但架不住自己老伴的苦苦相劝,最后终于放弃。罗纬看了报纸就想,这位老人年岁这么大了,如何受得了手术的痛苦?干脆我给她捐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可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80后"居多,打工年龄越来越小小妍是大连一家理发店的美发师,今年25岁,8年前她离开家乡开始自己的闯荡生涯,并于两年前来到这个城市。按照她的说法:"我在17岁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  相似文献   

14.
刘笑 《今日重庆》2013,(10):50-51
1973年出生的欧龙贵,17岁便开始打工,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并没有安于打工的现状。从建筑的最底层做起,一直到创立自己庞大的建筑帝国,欧龙贵最终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作为浙江人,热切关注“两会”浙江代表团的感觉是“温和”。浙江代表们讨论、受采访时,少有慷慨陈词的场景,颇有点“气不壮”。然而,不丰收想给记者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浙江代表团的大气、积极以及实干的气度”。  相似文献   

16.
池永强 《宁波通讯》2012,(18):43-43
2011年11月21日,由宁波市旅游局携手浙江省旅游协会、中国市场学会、经济观察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营销事件评选”颁奖典礼在宁波举行,揭晓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旅游营销事件奖”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优秀旅游影响事件奖”的榜单,对两年来国内旅游营销的成功案例进行盘点,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在颁奖典礼上给予了高度评价:“浙江人能够为全国的旅游事件营销搭一个台,这是浙江人的大气;同时又能够借助营销别人来营销自己,这是宁波人的聪明。”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转型就像地球转动,转过去就会看到朗朗晴空,不知这样的比喻是否贴切。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空背景下,浙江人已经习惯了经济指数的加速度增长,然而在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制约下,浙江经济这辆高速列车也逐渐减速,或许,惟有换一种思路、转一个方向,才能让浙江人重新感受经济加速度带来的喜悦。管窥之下,浙江经济转型之路如何推进?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盛世豪研究员接受了本刊专访,对当前浙江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吕殿青下海     
吕殿青退休时,整理满满一抽屉获奖证书,突然有一种失落的感觉;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这些证书吗? 几家私营企业经理登门造访,请他“出山”。他犹豫不决,自己清清白白一辈子,怎么能给“资本家”打工呢?  相似文献   

19.
边城 《西部人》2004,(8):26-27
10年前,一对普通夫妇收养了一名可怜的女婴.他们将养女视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为此,他们曾经假离婚,为的是给女儿一个“合法身份“;为此,他们对女儿的身世守口如瓶,为的是给女儿最完整的父母之爱……   然而就在女儿快乐成长的时候,不料却患上了医学难症癫痫,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女儿的父亲心急如焚,表示如果有大医院能帮他女儿治病,他就用他的下半辈子打工还债.……  相似文献   

20.
《浙江经济》2004,(22):1-1
“电荒”、“水荒”、“地荒”……这些资源要素短缺的“关键词”,似乎从来没有与浙江人如此接近,缺水、停电、少地,给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增添了许多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