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特殊劳动群体,他们年轻易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时尚和多样化的生活,他们在城市务工,幢憬着城市的生活,但在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社会歧视性政策等阻碍着市民化的步伐.从社会劳动力供需出发,健全职业素质培训机制,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拓展利益诉求渠道,将有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民工及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含意.然后分析指出,目前存在农民工就业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享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缺少相应的权利监督保护机制和救助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城乡有别的户籍体制、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特点、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的欠缺及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切实保障农民式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的主要根由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社会保障立法的缺失、执法不严以及农民工自我保障意识缺乏和资金的严重不足。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是明确保障项目和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不可避免。在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然而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就业歧视、劳动保障低、住房紧张、子女入学难、自身素质局限等问题都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排斥性因素,导致了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身心素质,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解决住房紧张和子女入学难问题,消除城乡歧视等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经济权利是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民工经济权利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认识偏差及新的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组织保障等原因致使农民工经济权利常受侵害.农民工经济权利宪政保障必须系统构建,即构建维护农民工经济权利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系统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工,他们的户籍是农民,同时又是城市产业工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民工队伍已由起始阶段的数百万人,壮大到如今的亿万大军。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产物。中国的农民工为中国城乡发展,特别是为中国城市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不能忽视双重城乡"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城乡存在双重"二元结构",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二元结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农民与市民两种不同的户籍身份,以此建立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乡分治".动态的二元结构是基于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但不只是农民工)两种不同的身份,以此建立城市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市分治",使外来人口处于"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静态二元结构与动态二元结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实际上是我国城乡二元矛盾的折射和体现,并表现为农民工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各种权益受损。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难以完全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因为农民工权益受损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它的背后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含义。因此,农民工权益保障难的问题也应该从经济、法律和社会多个层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合理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深刻矛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重点论述了城乡融合视野下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和实施扶持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生活、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普遍面临着养老、疾病和贫困等诸多难题,而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却不断弱化,使得农民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来解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且立法滞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而有必要立足农村新形势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中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户籍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并逐步走向城市的边缘化群体。同时,农村的熟人社会、土地保障、低成本生活驱使农民工向乡村回流,以此回避他们待不下的城市,形成了当前被动式反边缘化趋势。文章认为农民工退城的行动取向是农民工边缘化的结果,农民工回村是反边缘化的理性选择。而农民工边缘化主要源于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农民工反边缘化的动力基础是客观挤压和主观选择使然。但农民工退城回村与城镇化发展相悖而行。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大命题,外延宽阔,内涵丰富,涉及面很广,需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一国两策"的体制,调整"城乡分治"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3.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向大中城市流动,在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度下,构成一个特殊的劳动者群体--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劳动力群体的出现,既缓解了人地矛盾和城乡矛盾,同时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希望所在.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和户藉制度的制约,其权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为大多数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将他们排拆在外,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城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近几年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本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与农民工遭受歧视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加剧的制度实施机制软化问题,并最终指出雇主的机主义行为成为拖欠问题的直接诱因.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累加放大,导致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因此,改革与二元结构相联系的体制,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提高农民工自素质,是目前解决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工作重心更多倾向于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广大农民工在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没能获得如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成为城市社会中的"边缘性"群体。目前农民工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依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影响其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期,农民工进城,其子女也大量的随之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的新群体。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民工难以得到与市民“一视同仁”地对待,“连带反应”到他们的子女也被排斥在城市公共与社会服务之外。这样,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加快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和完备起来的.它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凝固剂.可以说,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在短缺经济时代,对保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针的实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策执行角度分析,发现农民工落户城镇过程中存在户口迁移手续繁琐、城镇社区排斥、乡村社区农地等财产权利保全等三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民工落户城镇的进度,还制约其质量。问题的原因,直接表现为政策执行相关主体未形成合力,间接反映出政策执行相关主体在农民工落户城镇上的利益矛盾,进一步分析则与政策执行的社会条件即城乡二元结构有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农民工落户城镇过程上形成城乡合作关系。随着农民工落户进程的加速,应重视农民工落户后与原城镇户籍社区人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人性思想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共时性研究。分析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利用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根据国家政策,与城市相互交换,实现发展,由农民变成市民的;它受到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城市的市民化需求及容量的约束,在理论上具有平衡、主观、自利三种基本模式;实践中的农民工市民化,在整体上由于城市长期自私自利处于非均衡格局,造成了人的城市化滞后于地的城市化的不利后果。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需要针对性采取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农民工发展主题、探索平衡的市民化模式、创新市民化容量问题解决方案及遵循有规划的渐进主义原则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