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1日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重组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下称《收购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规定,将对不构成借壳上市的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取消审批,取消要约收购事前审批及两项要约收购豁免情形的审批,同时完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了相应的审批流程,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从审批制逐渐发展成为市场化运作制,这也是为实现中国IPO从审批制到注册制而进行的一个前奏。  相似文献   

2.
并购重组对深市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2001年深市发生并购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发生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共5年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估,并对年度间的绩效变化进行Wilcoxon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收购兼并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在并购当年显著改善;股权转让类上市公司绩效总体呈下滑趋势;资产剥离类在并购当年来改善公司绩效;收购公司的绩效比目标公司的好;其他类型的并购重组并未使上市公司绩效发生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此次并购重组新规大幅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审批,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适应当前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早在2013年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联合12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  相似文献   

4.
徐念榕 《江苏经济》2001,(12):54-55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被广泛采用,浪潮一浪高一浪。1993年9月的“宝延风波”拉开了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1997年以后渐成风气。通过收购并购,有些上市公司确实改善了经营状况,提高了业绩。但虚假重组和恶意重组在资产重组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重组被庄家用来进行二级市场的炒作,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还资产重组以本来面目,从2000年6月开始,证监会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打击虚假重组、鼓励实质性资产重组的措施。2000年年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人透露,中国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推进资产重组从协议收购向要约收购发展,有关《上市公司收购暂行规定》正在制定之中。可以预见,要约收购这一市场的收购方式将是未来并购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资产重组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2014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此次并购重组新规大幅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审批,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适应当前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1,(4):56-57
(接上期) 4.促进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的生命力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比重高达70%~80%,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上市政策作用的一个结果.未来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将有赖于通过新兴产业兼并收购传统产业以实现存量调整,以及通过改变上市公司产业政策以实现增量调整来实现.资本市场可以为资产提供一个明确的价格符号,从而有效地引导资产的流动.通过收购、兼并、合并、股权置换等途径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收购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范围的增加或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上市公司的产业市场区位调整属于存量调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新上市企业实施产业限制和设立创业板,属于产业的增量调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并购重组出现在80年代中期,而第一例纯市场意义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则是1993年10月深圳宝安收购上海延中事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重组可谓愈演愈烈,一浪高过一浪。进入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重组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早期中国证券市场实行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分割的市场制度,致使上市公司重组大多发生在少数几家股份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1993年9月,深宝安收购上海延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例市场收购案,当年还发季了“万申”事件,“天飞”事件。1994年4月,“恒棱”事件又写下了新中国证券市场重组史上两个第一的记录,即第一例国有股转让,第一例完整 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与“恒棱”事件同期发生的还有“康凤”事件,这两个案例第一次从实践上打破了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认识误区,为以后一系列重组案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成为相当一部分受额度控制不能上市的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法人股间接上市的一条可行思路,在此之后,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控股权转移重组,已逐步成为控股权重组的主流模式。1994年9月证监会以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作为上市公司配股的基本条件,而《公司法》则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将被取消上市资格,这使得大批绩差公司不但失去了配股再融资的资格还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保配保壳”成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1996年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改造上市公司,并在市经委下成立了“重组办”,列出了一批“壳”公司名单,97年众城实业,联合实业,钢运股份国有股,法人股的场外转让就是市政府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具体体现。97年下半年,一批上市公司重组更将国有股转让和无偿划拨与上市公司的资产彻底置换结合在一起,直接借资产重组实现优质资产间接上市,将地方政府参与下的行政性重组推向了极至。97年底“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等一系列政策之后,一批因受政策限制而被长期排除在证券市场之外的民营企业开始了以买“壳”方式间接上市的尝试。98年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共15家,99年达到了27家,占当年股权转让案例的20%,除收购上市公司外,规模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目标,99年几乎70%以上市公司为收购主体的并购重组案与民营企业有关,民营科技型企业民成为重组浪潮中的主力,并创造了一些颇具实践与创新意义的运作模式,98年5月,龙头股份等五家纺织类上市公司“集体婚礼式”的重组,又将增发新股与上市公司重组结合在一起,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的吸收合并,申能股份国有股回购等一系列重组运作模式的创新,可以说,到了99年,许多成熟资本市场上的重组模式已被移植到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来,多种重组模式的涌现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结构调整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资产重组是有关兼并、收购、托管、资产置换、买壳借壳等多种经济行为的总称。典型的资产重组方式为净资产置换,它不仅涉及公司资产重组,还有债务重组。1998年后,随着民营企业介入,我国的资产重组逐步跨越“资产范围”,不少上市公司发生了控股权变化。但这种控股权变化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资产注入或剥离不良资产,仅仅是为了保住“壳”资源,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那样,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经营业绩等就起不到应有作用。从福建省实际看,闽闽东、阎福发、中福实业三家公司的典型资产重组,由于重组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自3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进一步松绑企业并购重组束缚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呈井喷之势。 仅9月11日晚,就有5家上市公司齐齐公布了重组方案,涉及领域有“化妆品、墓地、鸡尾酒、游戏”,其中,江泉实业(600212.SH)获北京唯美度借壳,变身化妆品股;百润股份(002568.SZ)收购巴克斯,豪饮鸡尾酒;长城集团(300089.SZ)投资手游等资产;福成五丰(600965.SH)收购宝塔陵园,踏入殡葬业。有股民发帖感叹这真是“生老病死、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10.
刘纪鹏  王晶晶 《新财经》2006,(10):68-69
引入换股收购、非公开发行购买资产等创新方式来降低收购成本。这必然极大地调动以市场方式争夺控股权的并购行为,大大提高收购方对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