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人口发展就是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内容丰富的发展过程.随同工业化一起进行的人口转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内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这种转变主要归纳为人口数量增长转变、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口空间分。  相似文献   

2.
<正> 有无一切社会形态共有人口规律和什么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人口规律的问题,是经济学和人口学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共有人口规律”肯定是有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有“特殊”,就有“一般”。本文是对什么是共有人口规律问题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正> 人口群中的每个成员由于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同所形成的人口组合状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口经济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随着生产关系性质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研究人口的经济构成,就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分析不同经济特征的人口质和量的规定性,揭示他们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及其经济后果问题。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构成,是人口经济构成中的一个最一般、最基本的比例关系,其它的人口经济构成,如人口的职业结构、质量结构等等,都是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此,它是对人口经济构成分析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由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构成。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老龄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建民 《新经济》2014,(1):52-54
长期以来官方对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一直是基于1970和1980年代人口和经济形势所确立的判断,即“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时隔30多年,我们需要提问:人口国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的人口经济关系将如何演变?我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研究我市人口发展战略,是为了探索本市人口发展的合理途径,以保证我市四化建设目标和全国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要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根据全国已经确定了的人口发展总目标和总政策,结合我市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现状,对市内人口问题,诸如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的合理分布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人口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为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如果分析《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标题,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二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全面加强”和“统筹解决”。  相似文献   

8.
城乡经济失衡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到结构调整上,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求得统筹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国家存在一个最大结构失衡,就是60:40问题,即:60%多的农村人口生产的农产品供应不到40%的城市人口,以获取现金收入;不到40%的城市人口生产的工业品供应给60%多的农村人口,获取现金收入。这当然是“泛指”,因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生产的产品,事实上都包括了出口这一块,也包括了城乡人口自我消费的这一块。同时,很多在城里打工的人口最终有不少还要回到农村,所以,事实上的农村人口比重远不止60%。但总体上说,…  相似文献   

9.
张宏亮  王国连 《经济师》2007,(10):51-52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因素。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激活能量。这样,在现有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我国人口的质量,不仅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24日是马寅初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日。马老是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史上-个最耀眼的名字,他的《新人口论》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之-,是人口学界彪炳史册的传世佳作。百岁老人马寅初,治学、从教、参政、从事社会活动,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对国计民生作出的重大贡献,无不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他渊博似海的学问,巍峨如山的人品,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捍卫真理的非凡勇气,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适度人口思想”的反思和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天生具有模糊性和伸缩性,因此,它可以为我们在解决人口问题时提供思路上的启迪,我们却不应该过高地期望通过它求得既正确又精确的解说。适度人口的目标要从实际人口出发来讨论、设计和努力,中国的理想人口必须考虑满意度和可能性这两方面。无论今后采取什么样的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将处在一个人口数量庞大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2.
6月24日是马寅初老先生的诞辰之日,这是-个值得每-个北大人,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整个思想学术界纪念的重要日子。5年前,我们共同隆重召开了"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纪念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今天,我们为马老诞辰130周年再次聚首,纪念和缅怀这位终其-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村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和现代化目标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推进农村的现代化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有许多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1、农村人口膨胀问题农村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问题,现有人口规模决定了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中国12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所以,中国的人口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的人口问题,人口失控实际上是农村人口失控。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可谓"难",不少农民难以理解和认识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置国家的基本政策于不顾,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欠发  相似文献   

14.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穿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过程 ,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人口问题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内涵丰富的总体 ,人口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 ,只有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  相似文献   

15.
在收集和整理广州人口的历史资料时,我们发现了一本《广州市(民国廿一年)人口调查报告》①。这个调查报告不仅详细记载了1932年广州人口调查的起因和实施过程,而且对全市人口的主要统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搞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邓小平文选》P.244)这就是中国实际情况。人口问题是实际情况中一个极为重要问题。可以说,只有考虑我国人口实际问题,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加以解决,就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那些人口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基层人口问题是基层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不解决基层以人口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既无法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长期目标,更不可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妥善解决新时期基层人口难题的关键是高屋建瓴地做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改进、机制更新、政策优惠等.  相似文献   

18.
赵占华 《时代经贸》2014,(4):260-260
西方社会的人口转变是在经济发达后人们自觉控制生育的结果,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经济发达之前出现的,是诱导性的人口转变,社会干预的作用大于或先于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有三种力量尤为突出:第一,我们称之为强制性力量,即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第二,我们称之为诱导性力量,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诱导和宣传教育;第三,我们称之为自发性力量,即随着社会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综合来说,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三股主要力量推进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低生育是后计生时期的标志性特征,在当前,我国人口生育已经进入超低生育水平阶段。与人口控制决策因素相伴随的是人口惯性的产生,因此,反映在人口总量上仍然表现为增长趋势,然而事实上,人口的低生育水平已经远远背离了生育更替水平的基本要求。值得关注的是,人口低生育的持续发展,又会给经济、社会与人口安全带来严峻的后果,为此,根据人口的不同背景,实行生育决策细分化,其中包含有差别的生育放开决策,就是势在必行之举。为此,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生可生,非常生。  相似文献   

20.
徐国停 《时代经贸》2013,(10):217-218
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基层人口问题是基层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不解决基层以人口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既无法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长期目标,更不可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妥善解决新时期基层人口难题的关键是高屋建瓴地做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改进、机制更新、政策优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