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定义了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格局现状及其变动状况,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棉花和替代作物的价格与单位面积产量之比、非农就业机会、政府的农业投资、自然灾害、公路里程、化学纤维的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等都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从影响程度看,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前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必须面临的现实情况,必须进一步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格局演变状态,探索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选择不同样本数据(省级粮食产量、消费量),通过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稻谷、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进行测算,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3种作物的生产和消费重心运行轨迹进行描绘并对其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耦合性进行测算。[结果]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在不断下降,空间布局和粮食利益矛盾进一步加深,区域利益矛盾激化,给新时期粮食储备、粮食调配、粮食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带来挑战。[结论]需要各区域主体明确责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省际合作,建立区域粮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粮食的合理配置,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规律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四十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黄爱军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国1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国粮食总产连攀高峰,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首次从县域的视角对2007年中国2400多个县份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出现北方粮食增长、南方粮食下降、粮食增长中心西进等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粮食流通格局也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北出南进的特征转变。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和科技进步有关,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又是制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将建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结论及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单产方面,科技进步水平因子具有较高载荷,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物质投入因子、环境与气候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资源及科技因子,其次是比较效益及政策因子。上述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稳定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护耕地资源,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 1 99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 ,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在粮食生产上的潜在优势和显性优势 ;这种地区优势 ,特别是潜在优势的充分发挥 ,是实现我国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3/4的粮食总产量,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能,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起到重要引擎作用。本文结合全国粮食生产水平,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并得出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宏观政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继 2 0 0 0年我国粮食较大幅度减产以后 ,2 0 0 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仍在继续下降 ,我国粮食有可能出现连续 3年减产。笔者认为 ,这与宏观指导思想上放松了对中国粮食问题的警惕有直接关系。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乐观态度源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家庭经营责任制作为制度创新对粮食生产的推动力已经释放殆尽 ,今后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在袁隆平院士成功地推出“超级水稻”之后 ,这一观点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如此 ,笔者仍然认为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的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国各类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极化态势增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粮食主产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与中国整体层面的变化趋势相似;粮食主销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和饲料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口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下降特征。(3)各类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存在"棘轮效应";各类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对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和口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对饲料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粮食生产联动效应""挖掘粮食生产新动能""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稳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spect to bring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to higher levels using a panel data set on 30 provinces from 1987–92. Given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declining agricultural land, the only feasible way to raise total grain output is to increase land productivity if China does not want to rely on large-scale imports to feed her huge and still growing population. Consider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rain yields suggest that there is still a vast potential for raising grain output. The short term solution is to use more land-augmenting inputs such as fertilisers and irrigation in the medium and low yield regions. However,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s in operation as more physical inputs are applied to shrinking land. Growth in grain output in the long term must rely on improvements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的条件下 ,中国畜产品市场在空间上不断趋向整合 ,各地区间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应用空间均衡分析法 ,模拟了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等主要肉产品市场的基本区域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流通情况。本文通过应用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分工格局 ,对了解我国畜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