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青年知识分子尤其如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发起了“公车上书”,鼓动变革,倡导维新,推动戊戌变法,促成了百日维新;20世纪初,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从广州起义到武昌首义,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0世纪上半叶,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创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张宗伟 《经济师》2006,(3):50-51
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是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立论基础。文章就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作一归纳和分类。文章分析了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将其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侧重于从社会角色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社会职能方面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阶级属性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与专业性的关系作出的界定、从场域的角度作出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最终形成阶段(1895--1911年),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对西方经济学说在华广泛传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译书立说,将大量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传入中国,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人固有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这一时期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经济改革的主张,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由“振兴商务”向“振兴实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上,西方发生的思想解放和社会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直至二十世纪初才在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的窘境下才发动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原因在于,我国二千多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实行了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的一体化,并由封建儒生实现一体化。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既是帝国的组织者和官僚政治的主体,又是封建文化的传播者和意识形态结构的主体。他们是现存制度的受益者,这决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探讨了西方后现代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遇后出现的几个问题,并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一、后现代思潮的性质和特征;二、后现代基本理论问题;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及含义;四、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五、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作者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诚然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但决不可以作为安身立命,为人为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商道·人道     
昔秦“招贤异国,委以重任,尊之于高位,终并六国,一统天下”。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虽天下大同,理义相通,但西风东渐后,随之带来的西方思想管理法则,并未让中国的商界精英们产生多少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感。绵延久长的传统基因依旧盘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挥云洒雨,滋商润道。与西方  相似文献   

7.
王蒙的小说《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是一个极具丰富性、复杂性的人物,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间产生一系列矛盾之举。“头、身、足”的异位使倪吾诚既无法实现生活理想,也无法回到传统生活。在倪吾诚的众多矛盾性中,“言行不一”是一个突出特征。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借倪吾诚人物形象的矛盾性分析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状况,并寻找中西文化友好交流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秉承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承担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程亚文 《开放时代》2001,(10):119-122
近现代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儒家传统无法生长知识分子的说法,认定古代中国根本不存在现代式的。类于西方的知识分子。杜维明却为我们疏理了一条清晰的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线索,他说,中国古代的儒家不仅是文人,也是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向既存体制妥协,也有对既存体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国走到今天,已经下了世界上最精彩的一盘棋。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国的崛起是以一种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进行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中国崛起震撼了世界,也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再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而应该独立思考,凭自己的良知、学识和爱国精神,在吸收世界智慧的同时,摒弃西方新蒙昧主义,共同探索和构建"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宏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过程,描述了西方微观货币需求理论的产生与演化,并对以上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别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西方的微观货币需求理论虽有明显的庸俗性和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因而可供我们学习、批判、吸收,充实和完善我国的货币需求理论。  相似文献   

13.
黄万盛 《开放时代》2008,(6):124-133
西方在近代社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强烈地发展了一种“批判的建设性”,即对社会的贡献通过批判的建设来体现。这样的传统。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圣王真正参与朝政之中,可以选择与朝廷合作;如果不能合作,他仍可以在民间跟君道配合。实现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如果朝政的道义基础彻底崩溃。他们也可以成为抗议精神的领袖,参与政治的空间是非常宽广的。  相似文献   

14.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21,(1):91-113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创党、大革命和"一二·九"三代革命知识分子,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后两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个人背景和心路历程.家庭、学校和童年经历是影响读书人趋向激进的重要因素,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暴力流血事件则是激发知识分子投身运动的催化剂.除了外部条件,知识分子趋向革命还具有四种内在的精神气质: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革命加恋爱的浪漫主义、对底层民众同情与怜悯的民粹主义和痛恨外国列强的民族主义.而在各种主义与政党争夺青年的竞争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出,乃是其独特的信仰力和组织力,让革命知识分子获得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值得献身的信仰和团契生活的"家".不过,列宁式布尔什维克政党要求具有无政府主义散漫倾向的文人改造为服从严密纪律的组织人,这又与其原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气质产生了内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与国家:对立、依附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 《开放时代》2006,29(6):55-69
本文梳理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三种理论取向:对立关系、依附关系和融合关系。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对立关系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映射,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类型。但将两者视为截然的对立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易忽视制度因素在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依附关系论纳入了制度环境的考量,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网络的错综交织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区分出不同的依附关系类型;新阶级理论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新型知识的拥有者,预言文化资本或知识将获取社会的支配权力,知识与政治将趋于融合。新阶级理论的权力视角为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提供了动态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开创了与自然科学具有紧密联系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沿着孔德本人这一实证哲学的思想,具体分析了其实证社会学的理论要义,并就其思想的科学合理性和内部缺陷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更加深入了解其社会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列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是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成功的伟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因而,知识分子要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海清 《开放时代》2010,(5):118-13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致力于启蒙的先进知识分子侧重于把西方列强看做世界先进文明的化身,并未刻意强化其侵略者的身份,更愿意相信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自身。一战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产生怀疑,西方列强作为侵略者的身份就更加明显。先进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色彩",对其颠覆世界资本主义的口号报以浓厚兴趣,折射出他们内心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强烈不满。而苏俄基于国际主义原则和国家利益的需要,也开始引导中国实行彻底的反帝政策,它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提供了新解释——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这种解释引起激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迅速接受了国际主义思想,并拿它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国际主义者主张推翻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则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回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心路嬗变的历程,不仅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指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