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创新有利于整个产品配套体系的协同开发,在技术标准形成方面可以获得扩大用户安装基数、影响消费者预期、增大技术兼容性与开放性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等模式形成一套相互认可的技术标准,最终达到向顾客提供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的目的。其中,专利许可模式包含交叉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三种模式;协作R&D模式包含配套型协作R&D模式和平台型协作R&D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模式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产学研用必须深度结合、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结合越来越强调“用”的功能。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分析了“用”在产学研用结合中的功能模式,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耦合模式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将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构建基于特定生态系统的产业耦合模式,并详细阐释产业与要素、产业与城市及空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耦合。最后,以产业与城市为例进行耦合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诸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间的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区间的上位部分,尚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规模和科技含量、提高区域熵指数。 相似文献
8.
9.
10.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为共生关系。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生中存在共生单元不稳定、共生关系不对称、共生界面不完善和共生环境不健全问题,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共生状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14.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开拓—扩张—调整三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失败的实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生态的要求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冲突,据此进一步探讨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创新生态系统进化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19.
集聚作为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能够促进创新所需的知识生产与汇集,进而带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以2011—2016年五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分位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集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集聚对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四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为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却没有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结构转型和着眼未来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在国家层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殊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得出地方层面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结论,但现阶段各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和传统产业让位的情况。根据趋同成因的不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识别问题界定为"因资源禀赋而促进转型升级"的正向评价和"因外部引进而导致羊群跟随"的负向评价两种类型,给出基于正向评价的技术发展路径,并提出基于外部效应的"技术引进—要素升级"和"产业转移—模式创新"两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