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服务贸易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视角从理论上研究了服务贸易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且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服务业出口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溢出效应以及由此分解而来的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随后基于90个国家1998—2007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1)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比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更加能够通过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2)相比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易于强化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的要素配置效应,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这些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要素配置效应未能得到强化;(3)不管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均强化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风险投资是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但风投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异质性、作用机制与传导路径,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绝大多数省份风险投资与创新产出呈现显著“U型”曲线关系,但地区间差别明显。(2)产学研合作具有部分中介效应,风险投资可以通过提升产学研合作强度来间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3)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对“U型”关系具有调节效应。(4)省际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U型”关系,且省份内效应显著强于省份间效应。  相似文献   

3.
唐月平 《经济师》2022,(4):153-154
建立和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素就是充分利用临空经济示范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临空经济溢出效应的内涵和特征,进而分析了临空经济示范区溢出效应的传导作用和路径,最后给出了强化临空经济示范区溢出效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借助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传导过程、知识整合的过程、知识整合对知识溢出的调节过程、创新机制对知识溢出及知识整合能力的调节过程、网络化程度对知识溢出及知识整合能力的调节过程,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明确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和揭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NIS)要素之间的耦合联动效应及其对经济赶超的驱动机制,构建了NIS框架下“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创新要素对经济赶超绩效的联动效应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检验了NIS对于经济赶超绩效的组态效应及其路径模式。研究发现:NIS中单一要素对经济赶超绩效的作用有限,存在多因素联动构成的多重等效路径;后发国家与传统高收入经济体的赶超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可直接借鉴;识别出四类驱动经济赶超绩效的创新路径:即以短周期多样性技术为特色的技术跟随型路径、以本地化技术出口拉动的价值嵌入型路径、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的极核创新路径、综合实力突出的多元对抗型路径;存在三条制约经济赶超绩效的路径,分别是资金抑制型、路径锁定型、价值依赖型三种类型,侧面说明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技术持续追赶和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后发国家识别技术拐点,根据发展阶段调整优化国家创新系统结构,以实现可持续的技术赶超和经济跨越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提出构建融通创新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背景,从“融合”“畅通”两个视角剖析融通创新概念与内涵,运用fsQCA方法分析数字经济渗透效应、映射效应、规模效应影响城市融通创新水平的条件组态及实现路径。结果发现:高融通创新水平形成具有6条驱动路径,可划分为3种效应模式,其中,映射效应对6条驱动路径起重要辅助作用;提升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组合通过殊途同归方式促进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提升;相较于“涓滴型”城市,“策源型”城市在提高融通创新水平中其资源要素来源更加多样化,要素关联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丁任重  李溪铭 《经济地理》2024,(2):21-30+42
文章基于2006—2020年我国设立的21个省级自贸区下辖的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计量模型就自贸区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自贸区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拓展开放、创新溢出2条路径促进试点城市经济增长;(2)拓展开放、创新溢出2种传导路径均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性,体现了自贸区片区城市“由点带面”、拉动省级自贸区全域增长的特征;(3)自贸区试点政策及其空间溢出的政策效果受到自贸区园区面积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应继续加大我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力度,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园区建设,共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将城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匹配的基础上,本文就地方政府竞争下环境治理策略互动形式进行了检验,然后构建空间自滞后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雾霾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本地影响及其空间溢出影响,进一步从资源配置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和污染避难所效应三方面考察了雾霾治理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环保政绩考核的加入,地理邻近城市环境治理策略逐渐从“逐底竞争”转变为“模仿”形式,即邻近城市加强或放松治理,该城市也加强或放松治理强度,相对竞优模仿形式下雾霾治理更有助于促进本地、邻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不同区域、行业和所有制企业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加强雾霾治理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雾霾治理产生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不利于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此,本文提出完善雾霾联防联控机制、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溢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中企业衍生为例,对知识溢出、知识流失、企业研发以及知识获取等要素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短期效应是企业出现知识溢出负外部性即企业知识流失,但是随着企业加大研发与学习的投入,将会出现知识溢出的长期效应即正外部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存量增加,每个企业都有机会获得和利用更多的外部知识,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能够从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优化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但在空间视角下呈现资源的“虹吸效应”,要素流出地的收入差距加大。影响机制表明,在内循环体系中,创新要素流动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传导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在外循环体系中,由于市场替代作用,贸易对外开放的作用受限,但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两者相互带动并充分传导至创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为国内绿色技术升级带来了新机遇,该效应对绿色创新产学研合作稳定发展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理论,论文引入国际技术溢出系数、吸收能力系数等构建了国际技术溢出下绿色创新产学研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借助Matlab探究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吸收能力作用下产方和学研方的具体演化行为。结果证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绿色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收敛速度和收敛方向影响显著,但是国际技术溢出所带来的效应能否为产方和学研方所用,还取决于博弈双方技术吸收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进博会作为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对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科技创新的溢出优化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分析科技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上,考察了进博会创新溢出效应对长三角产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完善以承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多要素溢出的环境,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传统"阶段式"创新路径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创新路径中的关键要素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主创新的S-SPC模式,总结了自主创新的3种方式,并从新产品研发、市场突破、后续技术的掌控3个环节对自主创新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翁钢民  潘越  杨秀平  宋娜 《经济地理》2020,40(1):214-225
协同视角下对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动态把握是驱动旅游经济永续发展,优化要素供给的重要依据。运用LISA时间路径、重心轨迹、复合系统协同度等模型,对2009—2017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三者所构成复合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者省域间发展均渐趋于空间均衡,过程中旅游产业呈现"溢出效应",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则以"独立效应"为主。②三者局部时空格局动态变迁路径差异性显现,旅游产业最为稳定,省域间以协同增长占主导;科技创新稍弱,协同与竞争并存;现代金融稳定性最差,以空间竞争为主。③复合系统总体协同度较低,实现优质协同仍需较长时间。④协同格局经历了由局域性集聚分布—垂直分层—"胡焕庸线"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阶段异质性视角出发,分析金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金融集聚推动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且这种提升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二是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集聚能够通过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两种途径促进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且创新资金投入为“优势路径”;三是拓展性研究发现,在技术研发阶段,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仍占主导地位,无法促进近邻地区技术研发创新;但在成果转化阶段,金融集聚已经跨越了“极化效应”,在金融中心成熟后金融资源达到了有效的溢出,反哺临近地区创新的“涓流效应”开始体现。文章的研究明确了金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关系,对中国正在推进的金融中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内容,是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其政策效应对于促进“数字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全局熵值法测度各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探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从影响效果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有效提高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水平不同,其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从中介效应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创新效能进而有助于提高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从调节效应看,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城镇化驱动效应、外商投资驱动效应提升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同时,劳动力价值越高、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正向提升作用越明显。因此,要不断发挥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作用,提高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水平,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具有的多元溢出效应,推进区域间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秀意 《技术经济》2022,41(8):34-46
本文运用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及包含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三阶段对我国28家上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依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属性进行异质性分析。同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金融科技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上市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主要的作用路径是通过促进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上的创新;(2)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促进作用对国有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表现更大,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3)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技术进步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CPI与PPI数据刻画中美物价水平的运行表象,进一步测度和识别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的溢出效应和时变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既有长期协同一致走势,也有个别阶段“错位”分布差异。第二,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互溢”影响,输入型通胀与本土价格回溢共存,物价水平溢出效应具有时变特征、国别差异和价格分类属性,中国市场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第三,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不但具有国内传导路径,还具有跨国传递渠道。大多时点上,中美各类物价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也存在个别时点上的“脱钩”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流行的技术溢出效应概念的局限性,指出溢出效应应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即应该等于要素的扩散与聚集的差。同时根据技术溢出与载体的不可分性,指出溢出效应不是单一形式的简单溢出,其表现形式包括人员形式、资本形式、文化形式三种不同形式的溢出,进而从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