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什么是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接着分析我国中部六省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现状,揭示中部地区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状况.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经济增长的统计模型,运用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估计,揭示中部地区劳动生产效率的差异.最后结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从怎样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探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区域结构效率,实证分析发现省级区域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率(生产力指数)在大多数年份较上年都有所下降,平均增长率下降1.1%;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区域公共投资经济效率均低于私人投资。提出在公共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减少东部地区比重,增加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在私人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相应增加东部地区比重,减少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区域公共投资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BM—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效率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区域效率存在差异,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特征;从全国视角出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从区域视角出发,东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中部地区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影响,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特征。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改善投入产出结构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燕尾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为研究样本,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析2003—2013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分析经济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再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两大方面的测度,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变化。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除河北与海南外,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有赶超东北地区的趋势;2经济发展平均综合效率一般,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效率差距呈现出先减小后又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逐渐增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逐渐减弱,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规模效率向技术效率转变;3我国经济发展类型以"低—无效型"为主,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效率也相对较高,广大的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相对较低;天津、江苏、辽宁、重庆、内蒙古、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贵州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上升态势明显,而河北、山西、黑龙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与差距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相当严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差距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应用改进的TOPSIS方法,选取科技活动人员等13项指标,测度了2003—2007年我国29个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巨大,省际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异最为突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呈金字塔结构,且有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许丽 《技术经济》2007,26(2):13-15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是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了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效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部地区集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1,40(5):27-38
本文基于Global超效率DEA模型全面测度2009—2018年我国软件产业效率,并采用条件Kernel密度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软件产业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软件产业效率整体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该差距逐步扩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整体上我国省份间软件产业效率不存在空间集聚;东部地区内部省份间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份间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进一步增强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地区继续挖掘优势并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采用超效率DEA-Tobit两阶段模型就其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外开放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和地区竞争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负向关系;政府支持力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最后,就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其中,产业集聚多样化的作用更强。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提高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但是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产业异质性检验表明,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内利用自身的特有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区域政策一直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导致各区域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如何科学地分析区域性技术创新能力,并采取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已成为增强国内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与Malmquist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修正了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影响,从静态与动态的时间角度对2008_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静态层面看,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效率不容乐观,综合效率值较低,大约2/3省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低效状态;经济发展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各省综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仍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但整体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效率差异逐渐减小。从动态层面看,通过Malmquist模型分析,考察期间全要素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M值逐年下降,技术进步效率逐渐增长,且全要素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下降。因此,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规模效率,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曹美玲 《时代经贸》2009,(10):91-92
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我国的东、中部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论证了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走集群化道路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提高环保能力的重要举措,新能源企业是实施相应战略的载体。基于2014—2018年78家新能源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RAM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量,并应用经济收敛理论,分析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不高,三大区域间差异明显,整体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全国以及东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不显著,但存在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以及绝对β收敛性并不显著,而条件β收敛性显著;西部地区新能源企业δ、绝对β以及条件β收敛性均不显著。最后,从提升新能源企业投入水平、提高新能源企业产出质量、适度提升新能源企业规模、优化新能源企业股权集中度等方面,提出提升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际增长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9)
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存,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能否争得竞争优势。文章在简单阐述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评价,截取2002—2014年间科技创新年鉴数据,通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评价其效率,为相应创新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差距呈现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了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2007-2012年的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和多层次的动态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明显,但呈缩小之势;东部地区在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上优势较明显,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劣势较突出;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较优,但产业绿色增长度劣势较明显;中部地区三大指标优劣势不突出,整体水平中等偏后.据此,提出简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渐提升,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是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差异是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东部区域内差异,即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处于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较为平稳;从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服务业在总量上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并从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出发,考察其对我国资源型省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首先运用面板VAR模型(PVAR)对我国26个省份1996—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剖析,以分析资源依赖、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交互关系。随后,具体将我国资源型地区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利用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不同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而技术进步可以显著刺激经济增长,缓解"资源诅咒"现象发生。此外,通过对中部、西部和东部进行分区域研究,发现除技术变化外,技术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中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而技术变化则是破解东部地区"资源诅咒"的关键。进一步对影响技术水平的各变量进行分析后,认为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而对外开放度和外资利用率对东部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邱洋冬 《技术经济》2020,39(2):164-170
通过估算2001—2016年29个省区市的市场分割指数,结合区域创新指数和区域经济特征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市场分割对地区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省份内市场分割的直接效应、省份间市场分割的间接效应以及两者的总效应对区域创新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本地市场分割对创新指数提升的抑制作用大于省份间市场分割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