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2015,(49)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不断外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国际商业银行因内部控制失效、违章经营而倒闭,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正视风险管理,完善和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文章就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内部控制对于商业银行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却存在很多缺陷.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宏智 《致富时代》2009,(11):29-30
分析商业银行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风险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制度等几个方面指出了当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主要薄弱环节,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晋斌  祝斌 《商》2014,(5):152-152
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正逐渐加大,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使其满足更高的内部控制要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使其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石。该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与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为改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敏 《财经界(学术)》2011,(22):34-34,3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这一观念已逐渐得到人们认同。而如何通过有效实施内控评价.进一步推动内控的建立健全则是当前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JS银行为例,通过对其实施内控评价操作方式的介绍、分析。尝试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内部控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宫金 《商场现代化》2016,(13):94-95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探究深化,旨在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巴塞尔协议为理论基础,参照人民银行、银监会内部控制指引,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性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完善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肖娟 《现代商业》2023,(3):109-112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职能。如果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环境的稳定性。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与世界接轨,金融行业发展更多元化、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战略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促使商业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重视内部控制机制。本文针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探讨,在分析内部控制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对策,希望借此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金融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趋凸现,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美国商业银行内控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不确定性维度的我国商业银行组织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商业银行组织运行和组织设计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简单--复杂和稳定--不稳定两种维度进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基本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特征,包括职位、部门、组织的差别和一体化、控制过程以及未来分析计划与预测等方面.银行组织在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之间需要寻求一个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丰  付强 《商业研究》2001,(5):45-47
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顾客满意度分析是建立和强化商业银行满足顾客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定量了解顾客的基本需求特征和服务期望 ,确定导致顾客满意的关键指标以及银行在关键指标上的表现和变化 ,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符合市场的服务战略、竞争战略和日常动态管理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效应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机制、竞争机制和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整体的风险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换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娟 《北方经贸》2012,(7):89-90
资本作为对抗金融风险的缓冲器,对于商业银行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使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面临的困境加剧,走出这一困境要重视资本管理和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发展、金融脆弱与银行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国际化一方面会促进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导致金融脆弱.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我国银行国际化从不同方面促进金融发展以及导致金融脆弱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两种不同效应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进行比较,得出银行国际化正效应大于负效应的结论,从而在理论上回答了政策当局是否应当推行银行国际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功能与不良资产的双重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健 《财贸经济》2005,(1):72-78
国有商业银行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需要从其事实上履行的双重功能入手进行解析:国有商业银行在履行基本功能时,由于行业性风险产生的不良资产具有普遍性和内生性;但其在履行公共性功能时。由于承担的政策性风险和支付的履职成本无法分摊导致的超额不良资产,具有特殊性和外生性。因此。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既要控制行业性风险,更要建立对其履行特殊功能所支付成本的合理分摊机制,并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从体制上逐步淡化其特殊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外生性原因造成的超额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促进中国商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分销领域的全面放开,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商业发展战略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国外商业发展的经验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建议正确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加强商业统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强化行业规制和竞争政策的研究,客观评价和正确对待外资进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效率是衡量银行资源配置和经营成效的重要指标,效率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角度评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水平和改革成效.本文采用非参数分析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使用C2R模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两组DE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阶段性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1994-1997年和2003-2004年.改革过程中的银行经营效率与政府的政策推动和扶持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xcessive risk-taking could spell doom for the financial market a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as evidenced by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 In this study, we document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bank risk-taking behaviour whilst accommoda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forms of ownership on the relationship in a regulated environment as banks do not operate in a vacuum. A panel study with data spanning from 2000 to 2013 under the fixed effects model after several model diagno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Hausman specification test was used. We find reserve requirement regulation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risk-taking positively. We advocate the reversal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serve requirement from 9% to 11% and rather recommend an increase in the regulatory capital adequacy ratio from the current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