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规范上市公司收购活动,日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越来越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办法来加以规范.二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参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已成为可能.<管理办法>的推出,有利于规范今后内外资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收购行为,促进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那么,该办法出台对市场有何影响呢?  相似文献   

2.
新《收购办法》鼓励上市公司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收购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并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收购办法>赋予了收购人更多的自主空间,降低了收购成本.它的出台充分体现了鼓励、规范上市公司收购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精神,标志着证券监管部门在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由此必将激发上市公司并购的热情,催生上市公司并购的新浪潮,并将强化财务顾问在其中的专业作用和中介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
《金融博览》2002,(9):27
我国现行的董秘制度 对董秘及董秘制度的规定均属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范畴.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涉及董秘并有专门规定的有<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秘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检查制度实施办法>,等等.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改进的基本JONES模型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管理层收购(MBO)这一事件是否引发了我国上市公司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这一事件在MBO实施前后各一年没有引发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与我国MBO的动因和制度背景是高度相关的,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上市公司MBO过程是规范和透明的.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产权改革的一种手段,在国内曾经备受追棒,但因存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被主管部门叫停。而随着康缘药业和美罗药业曲线MBO获国资委放行,先后已有不下十家上市公司推出了MBO计划。栖霞建设、山东海龙、豫光金铅等相继发布公告,称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了大股东股权,间接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迹象表明,上市公司曲线推行MBO进入了高发期。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一种新潮流,表明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股权激励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国内上市公司MBO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国外发展成熟的MBO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应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特点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反收购制度是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证券法》对此未予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虽对其予以规制,但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相比,其规定过于简单。必须从反收购决策权的行使模式、我国反收购制度的现状、常见的反收购对策等方面对反收购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所谓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主要投资人,通过借贷融资等综合手段,对目标公司股权和控制权的一种收购行为,从而达到节约代理成本,并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的目的。近年来,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引发的国企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也兴起一股热潮。然而由于我国在法规建设、项目融资、资产定价、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原因,MBO举步维艰。所以国家财政部于2003年5月宣布:“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对MBO加以合理引导和监督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怀业 《中国金融》2007,(14):61-63
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制权由大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的行为。MBO近些年才开始在我国试行并逐步兴起。由于MBO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准备着手实施MBO。  相似文献   

10.
现任经理参与的杠杆收购称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MBO)。在我国,兴起MBO的背景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国有资产退出的途径。本文试图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管理层收购由于运作不规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公众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等。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解决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08,44(12):17667B-17667
  相似文献   

12.
中国管理者收购(MBO)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者收购(MBO)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成熟企业并购方式,将其引入国内后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MBO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了我国实施管理者收购的必要性、需要满足的条件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定价、信息披露和融资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的一个问题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与经营(内部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具有不同的效用目标,都力图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当所有缺位或其目标非理性时,来自公司外部的和内部的对经营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stock price behavior surrounding withdrawn buyout proposals to determine whether managers' proposal announcements reveal any information which is unrelated to the efficiency gains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d buyouts. On average, firms whose managers withdraw buyout proposals do not sustain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tock price effects unless they receive subsequent acquisition bids. In addition, managers of firms with completed buyouts are no more likely to have access to inside information than managers who withdrew proposals. I interpret this evidence 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inside information commonly motivates management buyout proposals.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关联交易的角度,对公司管理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MBO)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PBO)以后的“隧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收购发生以后都可能产生“隧道效应”,但证据尚不够充分。另外,MBO公司比PBO公司显示出更大的产生隧道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购并中的商誉及其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的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是企业购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企业购并过程中是否存在商誉,如何认识商誉,商誉可否计量,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这一问题争论焦点。本区分外购商誉、外购负商誉、自创商誉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以期服务于企业购并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情况、美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发展水平,并将两国并购贷款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的对比,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Buyout booms form in response to declines in the aggregate risk premium. We document that the equity risk premium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buyout activity rather than credit‐specific conditions. We articulate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a low risk premium increases the present value of performance gains and decreases the cost of holding an illiquid investment. A panel of U.S. buyouts confirms this view. The risk premium shapes changes in buyout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cycle, including their riskiness, leverage, and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sk premium in corporate finance decisions.  相似文献   

20.
庞家任  周桦  王玮 《金融研究》2018,452(2):153-171
本文基于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联手私募投资机构成立并购基金的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的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及后续投资。我们发现:公司特征显著影响成立并购基金的可能性;资本市场对设立并购基金的平均反应短期显著为正,但长期显著为负;投资者对并购基金的后续投资持正面态度,但大部分并购基金并没有后续投资。我们从并购基金的结构和运营机制以及发起人(上市公司和私募)动机等角度对这些发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