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人际关系理论来看,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激发危机主体的内在动力。从而摆脱危机恢复心理平衡。本文以控制权在危机解除中的重要意义为理论基础,探讨控制权与主体性的关系,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及现实基础,强调主体性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从而提出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主体性原则的方式及表现。  相似文献   

2.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上出现了主体性的觉醒,即认识论的转向。单纯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成了自我封闭的主体性,主客二元的悖论最后不得不以客体消融于主体的方式结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主体性是以人的实践性为基本内容的。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基于人的实践的主体性之上的。这样一种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现实的主体,而不是理论的设定。...  相似文献   

3.
董洋 《魅力中国》2010,(14):60-60
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是认识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的性质,是认识在与其客体的关系中体现的主体的品格。主体性始终是在认识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研究认识主体性有助于更加了解认识的特性与功能,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4.
董洋 《魅力中国》2010,(8):28-28
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是认识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的性质,是认识在与其客体的关系中体现的主体的品格。主体性始终是在认识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研究认识主体性有助于更加了解认识的特性与功能,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主体间性是对德育主体性的扬弃,不仅吸取了德育主体性的合理内容,而且极大的发展了德育主体性.而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德育主体间性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间性在实践中的实施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认识农民主体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农民主体性既包括了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又包含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主体性作用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8.
曹刚 《魅力中国》2014,(26):252-252
在西方哲学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分别对人性和人的主体性进行思考,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担当者,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化。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范畴讨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定义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主体价值问题研究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在社会转型现实面前,通过对主体价值危机作以分析和价值审视,以求实质、抓其特点、找其成因,力求从理论角度、实践层面、主客关系、哲学价值探讨社会转型和主体价值,深化当前主体价值危机认识,依据主体价值危机的特点、成因与实质,结合当前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通过内求自我、外优环境、终极价值三大途径来优化主体内在、重塑主体价值,从而理顺社会发展和主体自身价值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力争对社会转型期主体价值重塑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刘艳 《理论观察》2009,(1):126-127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偏低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教育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调动教育主体的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已成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自我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超越,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由“认识主体”向“实践主体”的转化,达成教育“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结合,进而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落实。落实自我教育机制应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为出发点,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途径,以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为关键,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提倡人的觉解,通过觉解程度的提高实现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成熟个体产生的前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认识的角度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对人生境界说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主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与伦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二者的契合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这一基础之上。社会治理的要义是发挥党委政府、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公民个体等所有社会治理主体的主体性,通过合作协商,实现社会共治。而伦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也要通过人的主体性。因此,人的主体性是社会治理与伦理相契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主体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主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师生间的平等观念,建构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主体性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主体性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原则及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意义,认为主体性教育是增强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基础,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确指导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要运用生成性的实践思维方式认识中国梦;运用主体性的实践思维方式践行中国梦;运用辩证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辨析主体性、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建立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及交往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7.
辨析主体性、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建立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及交往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师主体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凡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努力做到,不要包办代替,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辨证关系.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人脑作为思维器官的主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这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主体性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协调统一,教师主体性是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下的主体间性,教师主体性是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人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提高人作为主体的能力。而主体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受社会条件及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种类、范围、层次等的限制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本文仅就知识结构与认识能力的关系谈两点粗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