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休闲     
“理财教育”从孩子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孩子终日被埋在“书堆里”,即使时下“减负”后,其父母们在课外也不外是让孩子们进行一些电脑、书画、琴棋、体育等这个那个的教育,而惟独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多孩子因极少或从未自己经手过钱,乃至上大学及工作以后理财方面仍是一塌糊涂,或极其缺乏投资理财的能力。然而,提起“钱”很多人都有话说,可当我们把“钱”与“孩子”扯在一起时,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便会感到困惑与异议:“对孩子谈钱?是不是过分了点儿?”“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有‘钱’的意识,有必要吗?”且我国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孩子终日被埋在“书堆里”,即使时下“减负”后,其父母们在课外也都倾其所能地在让孩子们进行一些电脑、书画、琴棋、体育等这个那个教育,而惟独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多孩子因极少或从事自己经手过钱,乃至上大学及工作以后理财方面仍是一塌糊涂,或极其缺乏投资理财的能力。 当我们看到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一半多,以及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美国著名企业家越来越多时,应该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他们长期坚持将“理财教育”从孩子开始抓起的必然回报。 …  相似文献   

3.
1.家教目的的误区。在农村不少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硬逼着孩子跳“农问”,不惜一切代价考大学,其结果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自己没能耐,还要我这样那样!2.放任自流的误区。“牛大自耕田”、“长大自成仁”,在这种心理指导下,一部分家长忽略了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在家教中的作用,往往对孩子的学】、爱好、品性不闻不问,放任自流。3.不打不成器的误区。与放纵心理相比,另一种表现是“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教育孩子缺乏方法和耐心,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要打,放学回迟了家就骂。孩…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随市摄影家协会去德国采风时,拍到了很多精致的画面。但是给我印象和感触最深的,却还是德国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相似文献   

5.
秋安 《中外企业文化》2011,(9):I0041-I0041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要会教育孩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6.
孙伟  胡庆霞 《活力》2004,(2):47-47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说的更明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7.
杜宪荣 《活力》2009,(10):96-96,116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帅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创新扶困助学机制,确保贫困家庭孩子入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0年提出的旨在促进公立学校竞争的公共教育经费配置方案,由政府向学生(家庭)发放等额的只可用于抵冲学杂费的“教育凭证”,学校则凭收到的“教育凭证”去政府换取教育经费。随着浙江省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孩子入学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为了提高资助贫困学生效率,浙江省对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资助尝试实行了“教育券”制度。本主要介绍浙江省实施“教育券”制度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一、潜在课程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不辞辛苦,三迁住所,盂母不断搬家的原因不是担心孩子不能接受好的学堂教育,而是担心孩子的生活习惯受到不良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是“潜在的”、“逐步的”,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可见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很早就对潜在课程有所认识,也就是说潜在课程的教育价值早已被运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中,择校风盛行,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好学风、好校风和好生源的期待,因为这三好能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这正是潜在课程重要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雪飞 《中外企业文化》2011,(11):I0046-I0047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言义,小人言利”。也许是受这句话的影响,家长总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离“金钱”越远越好,长大了自然无师自通。其实,面对当前“金融”无处不在的时代,“财商”的能力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以后孩子的金钱观,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提到财商教育,很多家长就想到了让孩子花钱上有所节制。可面对孩子的“死缠烂打”,有什么办法昵?相信“哭穷”几乎是所有家长都用过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工风尚”。深刻阐明了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笔者认为:建立超前思想教育运行模式是基层党支部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预防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方法之一。所谓超前思想教育(定义假设),是结合各时期形势任务和敏感的工作,根据职工的心理过程,对估计产生的思想动机,提前进行疏导,从而调节和转变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企业超前标准化南京天宇医疗器械总公司柏俊先一、超前标准化的内涵和基本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下,现代标准化向传统标准化发起了冲击,使“适应”型标准化变为超前型标准化,其功能是以科学技术的先进成就为依据,促使企业生产快速发展,标准...  相似文献   

13.
乔丽艳 《活力》2011,(12):77-77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只有爱他,才能读懂他。正所谓:“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使师幼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幼儿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幼儿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财会通讯》2007,(B12):34-34
不少父母提到:“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家来说一说,你们的婚姻幸福吗?幸福的请举手!”“你们和孩子是怎么沟通的?”“如果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大吗?”……近日,笔者在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方斗山村会议室里看到,该镇妇联和镇科协邀请获得县级教子有方奖、“和谐家庭奖”的江雪梅同志为高家镇方斗山村的留守儿童监护人作了一场题为《婚姻家庭的好坏与孩子成长有直接关系》的讲座。江雪梅针对家长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居住地左邻右舍的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们介绍了婚姻家庭中夫妻相处的最佳模式、如何与孩子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关系等。同时,还组织家长现场模拟家庭,分别扮演孩子、父母等角色,赢得了家长们的一阵阵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6.
陶军 《活力》2014,(24):17-18
为预防腐败,加强廉政教育,哈拉海农场以哈拉海农场子弟校为主根据地建立了农场廉政教育基地,自设立基地以来,我们踏踏实实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地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廉政教育覆盖面,围绕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强师德教育、德育工作、社会实践、党纪教育、家庭教育开展了廉政教育活动,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区域,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应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与文化》2006,(1):18-18
市国资委两委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自去年l2月15日启动以来,在国资委党委领导下,按照机关开展先进性教育“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效果更好一些”的要求,深入发动,超前部署,预热充分.开局良好,升温迅速,成效初显。  相似文献   

18.
解剖品牌力     
一、盲目超生——抚养无力,自乱阵脚 我国品牌超生现象严重,一个牌子打响了就借势多生几个,等“孩子”生下来后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孩子”老感冒,那个“孩子”经常咳嗽。“孩子”多了,奶水少了,加之企业缺少正确引导的能力,“孩子”便很难养活。结果造成品牌核心价值的严重缺失、虚脱、断链,为品牌发展留下隐患。  相似文献   

19.
没有孩子时婆媳相处就难,等有了孩子,婆媳关系会更紧张。第三代子女的出生,往往成为婆媳关系恶化的分水岭由于思想意识不河,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婆婆与媳妇之划“正面交锋”在所难免,原本和谐的家庭生活就会被打破,从而使家庭关系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20.
《乡镇论坛》2008,(34):45-45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其不良影响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