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土景观的独特品质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幅员辽阔,传统聚落聚集地区和山地乡村中的乡土景观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应立足于乡村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探寻乡土景观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邦瑞  王庆庆  侯全华 《经济地理》2011,31(8):1345-1350
研究着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聚落形态的本质,并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麻扎村的土地利用特征入手,探讨了绿洲型聚落的水平形态、垂直形态以及要素组织形态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人地关系视角看,聚落形态是人类在所居住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方式,其本质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外显方式;第二,麻扎村具有"围寺而居的圈层"水平形态特征;第三,麻扎村具有"宅高田低,上居下耕"垂直形态特征;其四,麻扎村具有向心型、多组团的居住用地组织形态特征,高效复合、形态自由的道路交通组织形态特征,以及多级、广布的公共空间组织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波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运用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结合西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建设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方向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SPOC作为一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提出了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为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为了探索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学资源灵活而有效地同步应用于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以重庆交通大学人居环境概论课程《栖居漫谈》的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成效评价4个方面进行了SPOC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3.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杭州西湖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地点之一,然而在西方语言中并没有专门对其明代状况的研究。明代300年的统治对西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初因扩张的农耕导致西湖空间几近消失,而至16世纪末西湖则是明代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以景观文化的新的跨学科方法角度,探讨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和审美进程;并将展示在这些进程中,美学、历史认同和经济发展如何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并不总是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 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 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 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 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 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 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 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 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 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 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 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 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 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 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 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 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 和缺失的现象,从延续古城自然价值认知和拓宽古城多民族文 化传承渠道两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以期延续山、水、城、人和 谐共生的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