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分权理论通常将财政分权视为一个外生变量,未考虑政治结构对财政分权的影响.官员交流制度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断改变着地方官员的构成.以交流制度实施后省委常委层面官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衡量指标,本文考察了地方官员结构变动及其他因素对省际财政分权的影响,发现:一是官员交流对财政分权产生了方向相反的双重影响,即随着交流官员比例的提高,以财政收入衡量的分权水平在下降,以财政支出衡量的分权水平却在提高;二是与多数国家表现和研究判断相反,中国城市化降低了财政分权水平.  相似文献   

2.
3.
目前,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的挑战以及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得环境信息的公开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上的关注。我国目前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不足,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基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实际施行上的不足等,导致环境信息不能够合理公开。因此,应完善健全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建立完善的相应救治机制以及建立政府奖罚机制等措施,为环境信息的公开提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是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是影响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200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静态面板、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抑制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且该结论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替换模型、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分权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地区与时期异质性。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013年政绩考核体系调整之前,财政分权显著抑制了地区生态效率提升,随着中央调整地方绩效考核机制,财政分权显著促进了地区生态效率提升;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在财政分权和区域生态效率中发挥中介作用,命令强制型环境规制和治理型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但治理投入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优于命令强制型环境规制。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文章提出构建财权事权匹配的分权制度,加强中央的政绩考核机制,强化环境规制,注重不同类型政策的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5.
谢弘 《现代企业》2020,(3):52-53
<正>随着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污染防治的重视,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成为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公众治理环境污染和监督企业是否规范环保生产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公开的企业环境信息也是行政机关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方针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企业环境信息概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反腐败制度缺陷的主要表现: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改革相对落后;监督机制软化.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财政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推行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2007-2017年间我国经济分权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不考虑联动效应下,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分别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来实现;而剥离联动效应的财政金融分权本身则表现为一定的负向作用,且在东中西部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标应定位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从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演变的政治逻辑看,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不具有财力均等化效应。为此,笔者提出财政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创新的路径:一是调整反映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三是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9.
针对财政分权的跨国数据,本文分析发现:各国分权程度差异较大;支出分权高于收入分权,地方政府承担了比真实收入更多的真实财政支出;不含社保的分权程度要高于含社保的分权程度,意味着社保部分更多归属于中央政府。基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得到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程度的经验标准。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一些国家落在了分权标准的基准线外。无论以哪种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分权程度均高于上基准线。下一步改革应坚持中央政府主导地位,同步减小收入和支出的分权程度,将社保责任更多上收至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面对不断增长的房价,中央政府制订了多项政策以期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收效不佳。对此,本文将利率与财政分权同时纳入分析,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并选取了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利率对房价的调控作用只是暂时的,提高利率只能抑制当前房价,但是未来房价仍然会大幅上涨,并且财政分权情况下,利率的这种暂时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有所减弱,而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是有助于房价的高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处在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都出现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杂糅和并存。但从激观角度分析,人是组成这些结构的最基本要素,转型中的中国人格的二元特征才是这个时期诸多社会现象的根本解释。  相似文献   

12.
吴清燕 《价值工程》2010,29(32):49-49
论文概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特征和会计方法,分析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革新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信息用户提供更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3.
现有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侧重于其对股东决策的影响,然而供应商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会依赖于企业信息披露而调整商业信用策略。利用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考核来表征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实证考察了企业不同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两者关系的进一步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多,说明公司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更为显著,说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商业信用正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市场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18年的数据以及省份层面的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水平的变化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水平的上升对企业投资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该效应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中。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有利于弱化资本成本对于企业投资的负向影响,并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从而促进投资增加。相较而言,非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更符合市场化特征,其投资对于资本成本与投资收益变化的反应更敏感,从而受财政分权的影响效应更大。考虑地区差异后,该效应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经济增长计划目标设定较高以及企业债务融资溢价较高的地区。考虑参股资本的异质性,由于不同所有制资本存在优势互补,当非国有企业有国有资本参股时,其投资受财政分权的正向影响程度相较于没有国有资本参股的企业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稳定私人部门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偏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具有双重激励结构,使得地方财政的支出偏好出现"重建设轻民生"的特征.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下的多任务委托一代理模型,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存在上述特征的经济学机理,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这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实现民生财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预算软约束问题普遍存在。财政分权在通过地区竞争逐步缓解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同时,却使政府预算软约束愈演愈烈。解决的办法在于规范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17.
潘晓川 《价值工程》2012,31(3):118-120
由于"用脚投票"机制的存在,才促使地方政府注重设计自己辖区的税收和公共服务的组合,同时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的选择不同的地方政府,可以充分的在不同辖区间自由的流动,无论是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还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都对地区的三次产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设置财政分权、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计量指标,采用1997-2009年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面板数据,进行了财政分权、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三次产业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存在着区域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几点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财政分权、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也体现在财政分权的政府效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平衡。认为东部经济正在结构调整,分权需要深化;中部经济需要调整,分权需要继续推进;西部则需要改变政府效率,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李永鹏  李明月 《价值工程》2019,38(24):98-100
制度环境决定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政府在受托管理的强势地位决定了政府享有会计信息成本优势,而如何缓解政府和社会公众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合理评价和解除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难题。论文通过对制度环境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分析,进而提出了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5~2008年间的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用深市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水平,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股东持股、治理环境和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增加大股东个数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正面影响;第二大股东持股状态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不显著;在治理环境好的地区,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有利于改善信息披露质量,而在治理环境较差的地区,增加大股东个数更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