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城市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严重。正确处理好人与水资源的关系尤为重要。探讨水资源利用伦理的相关概念,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构建城市水资源伦理利用的价值基点和相应的原则。结合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价值缺失,提出基于水资源伦理观的城市水资源优化决策思路,包括水资源管理价值基点的扩展和优先序的改变,水资源价值选择和外部性评价决策,水资源利用安全的动态监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等。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至关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才能通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玉州-福绵-北流一体化概念规划中,通过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生态需水量等概念,重点探讨研究了以水资源约束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以之为前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龙岩中心城市区域范围内水资源量及其特点,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城市发展将面临的水资源环境状况,提出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体制、机制的转变,利用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依法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其水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市属于严重缺水城市,面对水资源短缺危机,如何开源节流,寻找水资源及合理利用成为秦皇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文章介绍了秦皇岛市雨水利用情况,并提出了雨水利用的方式,认为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同时兼具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作用,有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由于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加上水资源浪费、污染以及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原因,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合理再生利用城市污水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太原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68 m~3,远低于国家人均1 000 m~3的严重缺水界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还在进  相似文献   

7.
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中水利用作为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中水利用作为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解决城市缺水、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洪涝灾害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优势,水资源条件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的瓶颈及城市功能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主干水利工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雨水利用已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急需开展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是我国有丰富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雨水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减少洪涝灾害,还可以调节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赵鸣雁 《价值工程》2016,(35):36-38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的瓶颈对我国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渐明显。我国的城市节水管理,应尽可能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针对干旱的海河流域城市,运用TOPSIS法,从城市、用水户和用水器具的尺度进行了多尺度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价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是我国有丰富的雨水资源,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雨水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减少洪涝灾害,还可以调节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吴超  郭晗 《科技与企业》2014,(3):122-122
城市发展水资源匮乏的困局影响这我国大多数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新时期相关单位提出利用雨水资源的思想,并开始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本研究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经验,以水资源为中心,探讨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展开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的深层次讨论,对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做出了建议,希望达到协调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苗志刚 《数据》2008,(1):45-46
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城市水资源,提高科学、合理用水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为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提供考核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十六分之一,水资源的短缺和可利用水体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的污染,直接威胁着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对外形象,也使本来就十分短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已成为长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实施城区地表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彻底解决地表水体污染问题,改善水环境质量已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水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设计一套适当的制度以规范和约束经济主体形成正确的行为。根据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力推动城市水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要着重在建立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城市水资源供给配置的管理机制和完善城市循环水有效利用的调控机制等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降雨逐年少而急。同时,城市自然和人工水系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水系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重视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的储存雨雪水资源,运用生态化的补水手段解决部分水源,恢复江河湖泊的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能力。在此背景下,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着手,从生态环境需水量、雨雪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海绵体"地域适宜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雨雪水资源作为城市水系补水途径的水量、水质、工程以及综合效益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5,(28):11-13
我国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城市的不合理建设造成环境失衡进一步加剧,建立完整有效的水安全治理系统至关重要。为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融合最新雨洪利用与管理理念,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海绵城市理论。简略介绍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国家政策及地方城市的建设实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技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形势已十分严峻。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为严重缺水城市。近年来频发的干旱灾害,更加凸显了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目前,我国应对水资源短缺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超量开采地下水和跨区域调水不仅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不断引起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等严重问题。与传统方式相比,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是水资源开源增量的有效替代技术,能够增加淡水资源总量,对地表和地下淡水的输送调运体系予以良性调节。同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可以形成产水供应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带动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其技术还可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转化为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直接用于处理地表污染水源,有效解决突发水污染事件居民安全用水问题;此外,海水利用技术对保障远洋及海岛军民补给、大型舰船制造以及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主要涉及 13个省 (市、自治区 ) ,74 2个县 (市 ) ,面积约 2 0 0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 2 6亿。水资源贫乏 ,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城市更为严重 ,地下水超采严重 ,水位下降 ,地面下沉。急需将集雨工程引入城市。可首先引入城市的绿化工程中来 ,绿化地面应低于硬化地面 ,节水和绿化应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天然降雨这个潜力巨大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