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全球两大纺织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印纺织品之争一直备受世界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印纺织品在全球及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纺织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及变动趋势。其次,对比分析了中印在原材料价格、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汇率成本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价格优势。最后,从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等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世界虾产品的消费和进口大国,进口主要来源于亚洲各国和地区。自1961年虾产品实现贸易自由化,日本虾产品的进口量不断增加,以致目前国内消费的近90%都依赖进口。作为进口大国,日本虾产品的进口经历了数量、进口来源国和市场份额及类别结构的变动。深度挖掘这种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掌握日本虾产品进口的特点,以及亚洲各进口来源国虾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基本状况,对深刻了解虾产品贸易的外部环境,合理安排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间,全球相继发生了包括比利时二噁英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日本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事件、法国李斯特杆菌污染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迅速引起全球关注。我国不仅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业贸易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食品加工产业在农业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机经 《农机市场》2003,(5):16-16
去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增加,进口市场走势平稳,农机出口市场遍布全球,对美、日等国家的出口已经上亿美元,农机进出口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有关人士对我国目前农业机械进出口贸易所做出的客观评价。 据分析,在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消费大国高档商品进口数量减少的同时,我国农机产品则由于价廉物美而迅速抢占了市场,使我国农机出口在发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我国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测度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水平,针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各个环节,采用贸易余额贡献率(CTB)指数衡量我国各个生产环节的贸易份额和贸易余额贡献率,并以电器设备、机械器具和纺织品为例,分析这三个部门产品内贸易各环节的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VS消费小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进出口贸易及其与中国的比较.论文首先就文化创意产业和产品贸易方面的几个流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研究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货物产品与服务产品两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全球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大国以及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格局与发展趋势,特别是从进口贸易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但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相比却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进口与消费小国.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日双边贸易中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日双边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提高,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比重也有所提高;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最高;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是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活动活跃、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构筑及其产业内投资的发展、中国持续经济增长引起的市场容量扩大、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产品差异化发展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均有利于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因素对其则尚存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2)
中国是蔬菜出口大国,其中出口日本的蔬菜占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八(2004年),而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其中中国进口的蔬菜占进口总量的四十五点一(2000年),可以说在蔬菜贸易问题上中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中日蔬菜贸易的比较研究,希望能探究出中日蔬菜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中日贸易摩擦,促进中国蔬菜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对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吸引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以加快发展我国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后配额时代来临 中国纺织业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统治世界纺织品贸易40多年的配额体制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世界纺织品贸易将如期迎来自由化。这对深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中国而言,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但去年4月以来,美国和欧盟为保护本国中小纺织品生产商,分别宣布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设限和进行“特殊保障”调查,美国更是在5月13日和18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两次对我国的7种纺织产品设置进口限制。一时间,贸易争端硝烟四起。  相似文献   

12.
伴随全球贸易发展,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渐成新常态。它以过高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各种环境标志、认证体系阻碍产品进口,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我国要在深入研究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加高端有效供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全球贸易发展,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渐成新常态.它以过高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各种环境标志、认证体系阻碍产品进口,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我国要在深入研究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加高端有效供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畜牧生产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量却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4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26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27%,但中国肉类产品出口量却很少,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2%。目前,国外利用技术贸易措施,使我国肉类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特别是欧盟以及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提高了对进口肉类产品的卫生质量要求和管理标准。日本、韩国、南非、俄罗斯等国也纷纷效仿,要求对我国的出口地区肉类产品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考察,造成我国肉类产品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对肉类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对1995—2012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及行业TF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在电子及光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与日本相应行业的TFP差距小幅扩大。以Hakura和Jaumotte的研究模型为基础,进行中日双边制造业10行业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构造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且来自日本的进口占优产业间贸易带来正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陈迅  李维 《财贸研究》2004,15(3):41-47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对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在回顾了传统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概括和推导出新的计量方法 ,并加以论证 ,进而归纳出当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最后 ,结合我国情况予以实证检验 ,并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日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提高。笔者通过查找中日2007年有关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数据,计算相应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分析了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同时提出改善中日贸易结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中对某一产品同时出口与进口的行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样,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上升很快,从1980年的0.25跃至2006年的0.68,产业内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分工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深化拓展,产品内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模式。在介绍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产品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趋势;产品内贸易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提出充分利用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平台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田文 《财贸经济》2005,(5):77-79
本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布到不同国家的现象称为产品内分工,由此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并明确提出产品内贸易的范围与计量方法,从而将一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作为产品内贸易的统一口径,并通过比较,指出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都是交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