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连接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由于区域内城市的自利行为,极有可能引发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由此造成区域内城市问的产业结构趋同与重复建设。针对皖江城市带8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与重复建设问题,对产业结构和重复建设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要改善产业结构趋同与消除重复建设就应进行合理的城市产业分工;转变政府职能,抑制政府投资冲动;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择包括要素禀赋、市场潜力、区位和交通、产业配套支撑、技术研发水平、政策环境六方面共16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皖江城市带9城市2010-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比较皖江城市带9城市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综合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安庆、六安、宣城和池州.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整体都在提升,但其投资研发环境与其他促进产业承接能力的因素相比效益不是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皖江城市带建设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的背景下,通过对区内典型城市安徽省芜湖市的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建设研究,对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扩展到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新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来,芜湖市作为示范区核心城市,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要素禀赋、文化底蕴以及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作用,抢抓机遇,进一步凸显皖江开发龙头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作用,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芜湖城市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朱镇斌  孙晓峰 《现代商业》2011,(26):187+186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2010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旨在促进皖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产业集聚区内分工协作水平及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集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缺乏、现有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一些具体问题。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其产业承接能力,应发挥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持续转移和投资,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选取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建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综合系统评价,依据实证结果对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从产业转移的内涵及其动因入手,对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背景及其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转移的深化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三圈理论,构建"价值—能力—支持"研究框架,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从而探索契合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承接方案。  相似文献   

10.
疏腾 《商》2014,(22):246-246
芜湖市作为皖江示范区龙头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及安徽省未来的快速崛起。本文运用份额-偏移分析(SSM)的相关原理对芜湖市主要产业指标进行分析并加以分类探讨,进而提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6):210-211
随着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的快速稳步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成本存在巨大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头强劲。因此,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安徽省有着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促进中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并结合地区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安徽省上市公司尤其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环境会计信息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批复的背景下环境因素成为合肥发展的短板,将对当前合肥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由此对如何实现皖江示范区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合理规划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汤伟 《商》2012,(13):158-158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宋来敏 《财贸研究》2021,32(9):47-56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八百里皖江龙腾虎跃。今年年初,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作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带,这为江淮汽车的奋力崛起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生产体系下,我国区际间的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商务成本的地区差异又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的区域流动,从而会影响到产业转移的实现。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应该积极的降低交易成本,加大人才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皖江地区承接的产业大部分是东部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证明了类似于污染企业等淘汰型产业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入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了相应的制约模型,认为即使引进了污染型企业,只要政府对污染企业设定的威胁政策是可信的,博弈的结果会使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污染企业移入带来的环境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何欣  范伟 《致富时代》2011,(3):55-55
产业集群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历史积淀,资源优势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拾人牙慧,要走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之路。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初提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再次把皖江城市带这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概念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两圈一带"融合互动的客观基础安徽"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充分发挥"两圈一带"的互融互动多赢的作用。"两圈一带"是指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合肥、南京和安庆组成的三角形构成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金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