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水利财会》2007,(3):32-32
什么是QDⅡ QDⅡ(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就是指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允许政府所认可的境内金融投资机构到境外资本市场投资的机制。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将手上的人民币或美元直接交给一些机构,让其代为投资到国外的各种投资市场上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由于和传统的股票投资相比,基金作为专业化经理人管理的组合投资,具有能分散风险、节省时间成本的特点,因而逐渐成为个人投资者投资于股票市场的重要方式。由于个人投资者从以往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转变为主要通过购买基金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一系列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随之产生。在近年的几次股市波动中,通常会伴随着基金的巨额申购和赎回,这增加了基金管理的难度。基金投资者的大量赎回或申购行为使得基金的市场稳定功能受到了质疑,也使得基金公司及其代销机构的基金销售业务规模和销售收入出现剧烈波动,存在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基金的定期定额申购(以下称"基金定投")是指投资者通过基金销售机构提交申请,约定每月申购时间和金额,由销售机构于每月约定申购日在投资者指定资金账户内自动完成扣款和基金申购申请的一种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4.
金融投资中介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并成为市场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等金融中介间接地参与金融市场投资.如果我们把银行储蓄理解成投资者通过银行的间接投资,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实际上出现了投资中介化的趋势1,也就是说,投资者特别是家庭部门直接参与的金融投资是相当有限,整个金融体系的投资实际上是以金融中介的代理投资为主.显然,与直接投资相比,金融中介的代理投资使得投资者要面临与金融中介之间由于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AgencyProblems).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金融投资中介化及其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秩序.  相似文献   

5.
“另类”在投资市场上绝对是褒义词。在最近两年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传统投资市场业绩平平、收益堪忧的情况下,另类投资成为眼下众多投资者的新宠。其囊括领域众多,艺术品、钟表、茶叶、红酒、家具、贵金属……林林总总,令投资者目不暇接。在银行、拍卖所等机构的宣传和营销下,另类投资逐渐为众多投资者所了解并熟知。但以这些实物为载体的投资基金的兴起,却往往被广大投资者忽略。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07,(12):30-30
上海证交所总经理朱从玖近日指出,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需要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完善的公司债券市场,要有较好的流动性。为了改变我国间接融资权重过大的现状,培育公司债投资者应该开拓商业银行以外的市场参与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除了去银行购买国债外,个人投资者还有什么途径投资债券?(青海省刘雯)专家:目前国内的三大债券市场是银行柜台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前两者都是场外市场而后者是利用两大证券交易所系统的场内市场。银行柜台市场成交不活跃,而银行间债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几乎无法参与,所以都与个人投资者的直接关联程度不大。交易所市场既可以开展债券大宗交易,同时也是普通投资者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证券发行的质量和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几家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普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但信用评级机构己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在公司债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更是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在我国,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关注,预计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将会在2003年出台。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公司债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在推动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同时,促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市值配售新股政策的核心就是使二级市场的投资持仓量与可申购新股的数量挂钩,重新构建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恢复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投资配售的方式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极大影响,有可能改变投资的投资理念,尤其是一些机构投资的投资理念,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成熟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本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英 《新金融》2008,(7):57-59
在我国机构投资者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投资行为也在发生异化,与政府和市场的最初预期产生明显的偏羞。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典型地表现为:短视行为、羊群行为、处置效应和违法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异化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市场风险的累积。中国证券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其实并非由非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所引起,而正是由行为相对更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构成了庄家的大部分)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QDII是一种经政府认可的投资机构,任何欲往海外进行投资的本国投资者,均必须通过上述机构进行。QDII制度是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本地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政府通过资格认证进行监管的一种制度安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博览》2013,(7):48-48
2月25日,德意志银行公布了该行第11期年度替代性投资调查报告(AlternativeInvestorSurvey)。该调查是业内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对j中基金投资者调查,全球共有300多家投资机构参与,这些机构共管理逾12万亿美元资产.超过市场上全部对冲基金管理资产的一半。  相似文献   

13.
QDⅡ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f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是指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政府允许到境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境内金融投资者。最近,由政府批准的中外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的QDⅡ产品都争相进入市场,引起投资者的瞩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参与成本角度对国内股票型基金的"净赎回悖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2005~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资金流量指标与业绩指标进行系统地检验。主要发现是:"净赎回悖论"仅出现在牛市阶段的"中等基金"组,其原因不是"赎回异象"而是"申购异象",其内在机制是高参与成本导致了投资者申购时的逆向选择。进一步的证据表明,降低投资者参与基金的成本,可以缓解其申购时的逆向选择,以及"净赎回悖论"。研究结论还表明,基金投资者"追短卖长"的异化投资特点,会激励基金公司进行散户化投资,对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沪港通”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的A股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港股投资者将可以投资上海的A股。但港股投资者是有限定的,首先,他必须是一家机构投资者;其次,他必须是一个大户而不是散户。这一类投资者倾向于价值投资,看重分红。在香港市场,他们是蓝筹股的最重要的投资群体。  相似文献   

16.
朱勇 《中国外汇》2007,(2):37-39
QDII产品的投资是指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使用募集资金或自有资金进行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其中“境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众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多种类型的金融工具。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境外资本市场”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特别是一些成熟市场,其结构复杂性、产品多样性都让投资者应接不暇。那么,作为受托理财的QDII又是通过怎样的运作,来沟通国际、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的呢?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股二级市场高溢价现象,从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方向选择了若干解释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一级发行市场变量中提取了4个因子,结合二级市场解释变量对近3年上海证券交易所IPO的158家公司上市后的超常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机构申购报价、每股净资产、发行比以及次新股板块收益率4个因素是导致新股高溢价的主要原因,即机构在申购时的行为和普通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新股高溢价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是成熟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着专业和理性,组合投资的方式又分散了其投资风险,因此机构投资者是一个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期货市场自建立以来.经过数年整顿,运行愈加规范,成交规模也持续放大。但是作为市场最重要力量的机构投资者仍显单薄。期货市场专业性更强,风险更高,散户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会对我国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9.
国际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货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期货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商业银行等机构也是重要参与者。本文介绍了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特点、在不同市场投资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分析了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发展及与现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及期货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有关国际机构的研究统计表明,中国大陆所获得的直接投资占新兴市场国家所吸收的外资总额的1/3;在流向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不包括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几乎有4/5流入中国。随着巨额资金流入中国的是投资者的信心。早些时候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