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张道根认为,从近、中期来看,主要应充分发挥银行的中介协调与监督、约束功能,巧解企业之间、银企之间的债务链,实现国有企业债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开放式重组,这一设想包括几个基本要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和独特的作用,依靠银行、通过银行来进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二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以市场竞争和内部协调等多种办法,重构银企之间的债务关系。如银行将持有的国企债权出让,再按协议转换为对该企业拥有的股权;或其它投资者购买负债企业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状况日趋严重。其主要成因有:指导思想偏差、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金融改革的误导与滞后,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梗阻、政策性因素制约、经营管理不善等。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可从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切断企业对银行的过份依赖;实施债务重组;加速企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银企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关系之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应立足市场经济条件建立互助、互利互惠、相互信赖的新型银企关系,改善和理顺我国现有银企关系,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经济的突出矛盾是国有企业负债过度,而国有企业负债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和巨额膨胀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隐患,它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动摇了国民和外国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甚至极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过多与企业的过度负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必须与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结合起来。最近出台的债权转股权可以说是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及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我国银企不良债务的现状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70%贷给了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5.
产权交易与企业债务重组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问题。实施产权交易与企业重组,企业债务问题是一大障碍,而产权交易又是解决企业债务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把产权交易与债务重组结合起来,通过产权交易来推进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中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途径:1、变“拨改贷” 为“贷改投”;2、以政府债券化解银企债务危机;3、组建国家风险信贷银行;4、通过信托投资公司重组银行债权;5、建立债务托管机构,实行债务托管;6、不良债权变股权;7、以资抵债再回租;8、发行不上市的优先股;9、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或购买劣势企业;10、企业破产、拍卖、冲减债务;11、单体复活、盘活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7.
通货紧缩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在新形势下集中反映。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通货紧缩发生的最主要经济原因,但我国企业融资制度所形成的银企债务(特别是银企不良债务)问题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流程梗阻等,却是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治理措施除需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政策外,关键是要从企业融资制度改革着手。  相似文献   

8.
企业创新关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实现,但近年来由“融资难、融资贵”引发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亟需重视。立足于市场化营商环境优化改革视角,考察银行债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与国有企业相比,银行债务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银行债务在市场化营商环境优化改革进程较快的地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不同产权性质下,市场化营商环境会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异质性影响。在市场化营商环境优化改革进程中,应重点建设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倒逼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债务本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通现象,属于货币信贷范畴。我国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债务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难以收回的不良资产已达八九千亿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五六百亿元的速度增加。银行的不良债权就是企业的不良债务,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已高达70-80%,这一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解决需要有外部资金的注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企业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对象,银企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银行运营的成本、资产业务的成效、甚至于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因此,银企关系一直是银行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银企关系分析,其将对信息问题、交易成本、合约选择和金融创新产生影响。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可以通过改善信用环境、强化债权保护、限制银行业的过度竞争等来稳固银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致使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暂时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而需向法院申请破产,由于破产相关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于是产生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即债务重组。本文将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与我国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对比,同时提出新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新准则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完善该准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债务重组是一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负债问题的办法.该文分析了债务重组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阐述了温州国有企业实行债务重组的可行性和实施过程中企业、银行、政府的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与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银企关系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本文试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银企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以新型银企关系再造为契机,不断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日益深入,银企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是存储关系、信贷关系.更体现了银企双方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相互依从的共荣共赢关系、股权合作关系、中间业务的服务关系等。目前我国银企关系存在主体缺位、企业债务危机威胁银行安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目前银企关系是扭曲的,必须进行产权改革,根据不同的企业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银企关系。具体设想是在中小企业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办银行制度,在大型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发展银企集团,使银行全面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实现银企关系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最终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银企关系是一切唯计划是从,银行只是财政的“出纳”,企业只是政府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银企关系是非市场化的、扭曲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银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已程度不同地在银企关系中发生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银企关系已逐步在瓦解。但是,在这种新旧体制交替时期,银企关系显现出某种混乱和无序,使金融风险增大,企业信贷更加困难。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构筑新的银企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银企信用的出现是对传统商业信用的一种制度创新。由于银行自身业务优势,银企信用节约了商业信用由于信息缺乏而产生的大量交易费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作为企业它的产生正是对传统资本交易市场行为的替代。西方银企信用长盛不衰,客观上显示了银企信用的效率性。银企信用关系是以信用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是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然而,我国当前的银企信用关系很不正常,致使银企信用效率低下。八五期间,银行信贷资金盈利率只有0.12%;信贷资金周转也是逐年下降。1995年…  相似文献   

18.
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与债务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在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紧缺,周转困难等矛盾,通常采用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或由双方达成协议进行债务重组。而以非现金资产进行重组是其中一种形式,本重点阐述了二的异同点,以及在会计上如何进行帐务处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现阶段很多的企业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速发展,并且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但是,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着经营不善或者是债务的问题导致最终破产的情况,如果我们继续让这种企业不断的破产,那么就会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企业在即将出现破产征兆的时候就采用债务重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债务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企业债权人的利益进行维护。由于债务重组方面的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虽然能够促进我们国家企业的有效发展,但是在经营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阐述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健 《现代经济》2009,8(3):89-9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文章根据加入WTO后的外部制度环境,对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银企关系、产权与治理结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