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忽略了国际制度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事实上,国际制度中的知识因素在这两者关系中扮演着复杂和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应对许多专业性国际制度的政府决策中,知识往往扮演了权威的角色;另一方面,国际制度中的国际规范对于塑造决策机构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日趋专业化的国际制度和相关的国际规范性因素正在逐步改变各国政府政策制定的运作环境。作者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实证个案切入,通过知识建构角度论证国际制度推动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该框架下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为核心制度安排,协调和规范国际社会的政策和行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发生了从中心化治理到去中心化治理的重要变迁。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主义相关理论,构建路径、动力和效能三维分析框架,论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的逻辑。具体而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路径是制度复制和制度替代的混合体,这一变迁受到国际能源革命及全球经济危机外部冲击和公约缔约方能动性的共同作用,并将推进全球碳中和进程,引发国际投资贸易流向改变和气候变化治理制度性领导权及规则制定权博弈。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变迁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宏源 《开发研究》2005,36(3):90-93
国际制度对政府行为、跨国关系、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等均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会在国内政策制定层面上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影响?这些问题未见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文献中。本文的主题在于从利益驱动、知识积累、机构建设等方面考量国际制度对国内政策制定的影响。作者认为国际制度正在改变政府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国内决策主要考量因素(部门利益、知识建构、决策结构等)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规范内化这三个基本变量初步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理论内核做出了解释。国际制度对气候变化软能力的影响体现在以下联系中:一是国际谈判和外交的自主性,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带来的利益和规范因素在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中外交人员的权重。二是国际气候谈判和战略共识,其衡量指标包括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和沟通、信任程度、最终共识等。三是国际气候谈判和协调机制建设,其衡量指标包括协调机制化程度、对口单位的作用等。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影响了相关外交决策的运作环境,并推动气候变化软能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极端天气事件与缓进生态环境恶化等阻碍了地势相对平缓且日均气温较高的江苏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进程。干旱与气温上升减少牧草产量、改变畜禽养殖环境、降低饲料原料质量、增加疫病防治难度并提升养殖设备费用等。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明确各级政府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畜牧业政策法律制定与执行中的重要地位,寻求应对气候变化最佳策略与维护畜牧商业利益的动态平衡,提高从业者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加强牲畜质量检测与疾病防控,发展地区性畜牧业循环模式等方式,构建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制度压力、利益认知和国内结构三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通过对中国国内的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后作者认为,随着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不断加深,中国对气候变化治理的认知趋向于积极,并且建立了一系列与国际气候制度相对接的国内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规章,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试点工作。上述层面的变化说明,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内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合作者。  相似文献   

8.
4月24日,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直扮演着积极领导者的角色。从理论上看,减缓气候变化是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各国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而会采取不作为的政策。作者对欧盟为何选择积极领导全球行动这一议题做了分析,评述了欧盟气候战略常见的三种观点:特殊偏好论、政治战略论和减排成本-收益比较决定论,指出了上述三种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作者从恐惧、荣誉和利益的角度建构了理解欧盟气候战略动因的综合框架,并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战略性等属性,提出要从国际经济互动关系中的相对利益角度来全面理解各国的气候战略。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之所以能扮演积极角色,这主要缘于欧盟对海外能源进口依赖所导致的危机感、它在一体化过程中为增强自身凝聚力而在气候外交荣誉上的追求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由于较早调整而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获得的先动优势。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是理解大国气候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直扮演着积极领导者的角色。从理论上看,减缓气候变化是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各国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而会采取不作为的政策。作者对欧盟为何选择积极领导全球行动这一议题做了分析,评述了欧盟气候战略常见的三种观点:特殊偏好论、政治战略论和减排成本-收益比较决定论,指出了上述三种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作者从恐惧、荣誉和利益的角度建构了理解欧盟气候战略动因的综合框架,并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战略性等属性,提出要从国际经济互动关系中的相对利益角度来全面理解各国的气候战略。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之所以能扮演积极角色,这主要缘于欧盟对海外能源进口依赖所导致的危机感、它在一体化过程中为增强自身凝聚力而在气候外交荣誉上的追求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由于较早调整而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获得的先动优势。欧盟在气候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是理解大国气候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民 《北方经济》2017,(2):8-10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尤其是今年即将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甚至于与之关系紧密的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及重点控排企业对于气候变化工作国际国内形势及政策制度都不甚熟悉,这对我区顺利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区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工作,特别是2016年共举办了12期能力建设培训班,利用"全国低碳日"和"生态文明宣传周"广泛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升了全区各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认知程度,提高了各级气候变化管理部门、重点控排企业等做好相关工作的业务能力,为我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再上新台阶,顺利参与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从气候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 ,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验证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纵观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的评估内容以及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历程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惟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问题,国际社会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理性权衡,并围绕如何行之有效地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展开了积极探索。政府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财税政策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低碳经济产业链具有循环特征,政府在使用财税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要根据作用环节对政策对象进行调整。在产业链基础上对世界各国采用的低碳经济财税政策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低碳财税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气候变化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日本从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气候变化战略,并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多边、区域和双边层次上开展了多元化的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日本气候外交战略的形成受到国内和国际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其主要战略目标包括促进日本“政治大国化”目标的实现、加强与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以及为日本环保产业拓展海外市场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之一,应从日本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国的气候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多年来的争论可以归结到科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和政治学问题三个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现实中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将国际气候合作看作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当作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而认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引进了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多边合作。与发达国家建立政策对话和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气候友好技术和成功经验,并一起推动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机制和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支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国际气候公约相关规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林业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碳市场的推动下,促进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介绍了中国实施的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和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自愿减排的平台,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浙江经济》2013,(22):14-15
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开展了一系列谈判,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政府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绿色低碳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取向和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国际和中国正反经验都表明,合理的产业政策能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为此政府应当在政策制定层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政策:分类明确不同产业的政策目标和重点;支持部分大型国企和有基础的非公企业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从企业制度、市场制度、资本制度、财税制度四方面推进改革和政策调整;制定和实施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功能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和政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和立场也越来越关注。文章通过对1990年以来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立场的历史考察,认为16年来中国的立场稳中有变,不变的是中国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温室气体,变化的是以比过去更灵活、更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文章以减缓成本、生态脆弱性和公平原则三个变量解释了中国立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