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方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梳理广州工业遗产的固有脉络,找出现阶段研究的要义和难点,坚定传承历史文化的立场,实施保护利用双赢的方略,对维护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价值品位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梳理广州工业遗产的固有脉络,找出现阶段研究的要义和难点,坚定传承历史文化的立场、实施保护利用双赢的方略,对维护城市的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的价值品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城市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者。以城市更新和发展为背景,引入建筑再循环理念,让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和价值,使之与城市之间建立共生关系,以实现其更好地被保护。以宁波渔轮厂旧址改造为例,探讨基于再循环理念的城市与其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共生,可为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保护和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遗产保护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老工业地段是历史文脉的重要构成和新时代城市转型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单体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规划视角对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及其与文明传承、城市转型、生态修复耦合关系的研究极其少见,导致大量特色鲜明的老工业地段在更新时仅保留了个别建筑,整体价值大打折扣。以柳州空压机厂为例,从新时代文化复兴和城市转型的要求入手,以规划的视角,构建了涵盖保护体系、用地转换、棕地治理三大系统的保护更新方法路径。最后对我国老工业地段保护更新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静 《价值工程》2013,(2):287-288
探寻辽宁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不仅可以解决工业遗产自身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更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重新探讨新时代城市特色文化的定位,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新貌。  相似文献   

6.
吕绍勋 《价值工程》2021,40(9):55-57
工业遗产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重塑城市文化空间,都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工业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空间聚集效应明显,逐渐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利用.但是依然存在前期保护利用不到位、整体格局破坏严重、活化利用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等问题.上海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青岛学习.青岛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更新保护路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发展工业旅游,开发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认识到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城市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勇  赵秀艳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8):130-130,170
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对完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建设为例,通过对展览馆(原面粉厂)保护改造设计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所遵循的原则,目的是为以后工业遗存的利用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婷 《价值工程》2011,30(6):43-44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建筑的去留往往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旧工业建筑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以保护建筑的前提下,以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式进行革新和活化,为保护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本文以广州市太古仓码头旧仓库为例,探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价值、方式和革新的意义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天津工业发展历史久负盛名,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工业遗产种类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工业遗产建筑风格多样。天津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一是要实行文物保护与城乡规划和宣传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二是要尽快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业遗产认定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使工业遗产受到法律保护。三是要将工业遗产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使之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四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要坚持政府引领、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五是工业遗产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王莹颖 《民营科技》2010,(9):235-235,18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市在不断更新与扩展的同时,包含了城市历史和传统的城市遗产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全国范围内各个城镇发展背景和文化的不同,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情况也有所不同。现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记录城市发展脉络的工业遗产在许多地方被提上保护议程。本文将目光投向工业遗产大省河北,通过对河北省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全面展示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浪潮中的生存现状,深度探究工业遗产现状背后的形成原因,提出河北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方法,从而唤起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为保护工业遗产建言献策,进而推进河北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山东淄博作为工业文明悠久的重要工业城市,重工业、轻工业及手工业在山东和全国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工业化转型背景下的淄博市工业遗产为依托,梳理了淄博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类型,评述了淄博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通过对淄博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淄博在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已取得了实践经验,但仍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完善、大刀阔斧重建与消极静态保护并存、保护类型片面单一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淄博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是顺应存量规划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地块和遗产的置换再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通过历史论证与实践分析,以上海市为空间范围,以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与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把握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转型前的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为以传统生产业为主导的封闭厂区和废弃污染的工业棕地。提出经济方面产业融合、联动再生,空间方面异质同构、秩序重组,文化方面内涵延续、品位提升,以及生态方面集约协同、绿色低碳的工业遗产转型路径,进而由路径建立链接关系,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空间、文化和生态转型相互作用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提供指导依据,推动其向协同可持续的后工业园区的转型再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遗产面临本体认知、保护方式、公众参与三方面困境.遗产区域作为新兴遗产保护理念,在提高遗产价值认知、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和加强公众参与方面具有综合效益,有利于解决工业遗产时间连续性模糊和空间完整性破碎问题.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通过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和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意在探索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形成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许多退出经营领域的工厂、矿区成了有开发潜力的工业遗址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由于城市改造而搬迁的大城市市区的工厂,以及一些资源枯竭的老工业基地。按照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以"一五六"项目之一的洛阳轴承厂为例,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引入"共生理论",并构建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三种共生模式:不同时代的共生、不同建筑的共生、不同活动的共生。根据三种共生模式对洛阳轴承厂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实现文化共生、格局共生和环境共生。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保护工业遗产,又能让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共生模式,并为中国方兴未艾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韩晗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62-68
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物证与重要的革命文物,在时间、内涵与价值上均自有其特性.但因工业遗产管理多遵循"年代优先"原则,这导致大量红色工业遗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再加上文旅产业介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时,也多考量工业遗产的年代价值、区位价值或审美价值,而对其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关注、开发不够,导致目前国内红色工业遗产总体状况并不理想,但近年来在"四史"教育工作之下又渐受重视.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建构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的路径机制上,应重点理顺空间争夺与收益分配两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工业建筑(设施)遗产保护和工业景观遗产保护是两种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相互联系、递进发展的不同理念及路径,它们在时空尺度选择、核心内容、价值取向及其参与学科或理论指导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保护工业遗产重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文化精神为核心,通过优化工业景观遗产保护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社会结构,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从历史到现代、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多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促进工业文明的传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在“由消费性城市向工业性城市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曾以单位大院形式建设起来的大型工业企业单位,目前由于首都城市职能的调整、市场化改革所推动的土地功能置换以及环境治理等原因正面临着搬迁、消亡的危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领域的学者已经呼吁亟需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抢救式”的保护.然而,已有规划案例往往更强调对工业遗产单体建筑或区域物质空间的保护和再利用,而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挖掘比较欠缺.论文从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性特征、单位制度的内涵以及单位居民的单位情结等方面,以北京京棉二厂为案例,对北京现代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