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如何对风险实施定量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例,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用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模型将审计对象集合根据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审计单元,借鉴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计量理论,利用β系数对各审计单元的系统风险进行计量并排序,为确定审计项目立项优先顺序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模型的总体思路和应用过程的阐述和示例,希望能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行业企业内部审计单元的风险评估与计量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当前,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稳健经营不断受到冲击。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需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精确性和全局性,对新兴风险进行精准拆弹,以便有的放矢、统筹协调内部审计团队和时间等资源,确保审计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实现对风险的分类施策、有序应对。本文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项目安排为研究对象,基于某商业银行新兴业务内部审计立项调整实践探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分析方法,探讨贝叶斯网络运用于风险全面精准识别的有效路径,探索线性规划方法对审计资源全局摆布的创新模式,以期实现对风险的主动动态预测和全局统筹把控,以及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优化及审计项目安排的统筹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了风险导向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以企业风险评估为导向,依据风险评估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评价和改善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治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在审计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有以年度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有以审计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有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等等。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运用先进的审计理念,更有效的履行这一职能,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帮助组织实现经营目标出发,阐释了内部审计开展风险评估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对内部审计承担这一工作所具有的内在优势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在当前条件下,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银行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并就如何提高审计能力以适应新的审计模式的要求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风险导向审计实质就是利用风险管理方法、系统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划和分析,通过系统、持续的评价组织各项风险,对组织不同时期管理的重点和风险进行确认,并把审计资源投入到各项经营管理重点和薄弱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风险评估、资源配置,从而更为有效地为组织提供保证和咨询作用。现以A公司为例,简要分析房地产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波  刘继红  杜芳 《黑龙江金融》2009,(11):109-1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以企业风险评估为.导向,依据风险评估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评价和改善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治理,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企业的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扩大了审计范围,使审计人员从被动承受审计风险转变为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开拓了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在商业银行审计实务中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量化风险评估和运用步骤,针对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东学 《河北金融》2011,(8):39-41,63
本文从风险管理相关分析入手,结合基层央行实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报告与风险处置等进行深入思考,旨在探索基层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思路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审计过程中都以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为导向,判断和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列审计项目的先后次序,依据风险的大小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制定适当的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重点配置在企业高风险领域,把内部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薛燕 《财会学习》2016,(17):127-128
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发展,内部审计逐渐成为完善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现代内部审计模式以风险导向为中心,从整体上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进行反馈和控制,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增加价值,更加重视公司治理效果,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可能会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厚云 《理财》2003,(7):14-1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要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审计人员识别风险,对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制定控制措施。所以,现行的内部审计新理念是:内审人员从各方面规避公司风险才算称职,即内部审计师就是风险评估师,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分析评估扩展到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促进完善内部控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审计工作重点应当放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审计与公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和国家的行政机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仍然面临各种风险。本文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内涵,提出了中央银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风险评估的简易模型,并以人民银行依法行政审计项目为例,说明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要建立以电子数据测试为中心的、以评估重大错误风险评估为重点的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以更好了解审计风险的构成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新变化,指出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入,再加上国内经济市场尚未成熟,以致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压力,此形势下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已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国内诸多电力企业纷纷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活动中,即以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为终极目标,以"目标→风险→控制"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活动,寻找电力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人民银行始建内部控制体系,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内审部门相应实施了新型的内部控制审计,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监控五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价。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在控制风险、保证组织实现履职目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内审部门要达到持续取得审计成果,增加商业银行价值的目标,就必须持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性审计管理刚刚起步、风险评估技术和流程提升空间巨大、审计报告风险反映的全面性和形式有待完善、跟踪审计整改标准和机制形式重于实质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导向、完善审计规范,提高审计计划风险评估技术和建立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流程,全面反映风险和拓展报告形式,制定分类整改标准、完善系统性整改机制、修正整改考核体制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内部审计工作的起点是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内部审计计划制订质量影响着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目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的背景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制订审计计划已得到内部审计业界的普遍认同。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计划的制订大多随意性较高,程式化现象较普遍,而审计实践中应用简单的风险评估方法把影响企业经营的内外部风险、系统及非系统风险割裂开来,人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险的角度对IT外包审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IT外包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分析.将其分为立项阶段、合同签订、IT外包实施和IT交付与验收等风险类别。在对各风险事项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量化指标和分析等级,选择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方法.进行IT外包审计,促进IT外包风险管控,降低IT外包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风险的角度对IT外包审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IT外包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分析,将其分为立项阶段、合同签订、IT外包实施和IT交付与验收等风险类别。在对各风险事项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量化指标和分析等级,选择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方法,进行IT外包审计,促进IT外包风险管控,降低IT外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