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冯海发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农业增长方式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因此,总结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验教训和转折,对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换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传启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15-20
人类文明进程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一次现代化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过程及其深刻变化是第二次现代化。在 2 0世纪 ,约 5 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 ,并启动了第二次现代化 ;在 2 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虽然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 ,但必须尽早向第二次现代化进行战略大转移。中国第一个 5 0年 ( 1 94 9- 1 999年 )努力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中国第二个 5 0年 ( 2 0 0 0 - 2 0 5 0年 )将努力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步骤、原则和方法进行过深邃的理论思考和睿智的科学论述,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和标准 现代化是指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由工业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六十年代提出的十项社会现代化指标,内容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000美元以上。(2)非农 相似文献
5.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艰难的启蒙和探索历程,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就应有更高的追求。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追求有着极高的契合,在发展要求、精神需求、民众诉求和执政追求等方面都有对两者必然的要求,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走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7.
郑有贵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6):6-14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现代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创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改变世界现代化人口版图;二是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三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偏废的现代化;四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人与自然偏废的现代化;五是创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基于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思维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到新时代的最新实践成果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成长对城市化存在着很高的依赖性。城市化的合理推进,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现代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正是在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做以重点剖析。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出发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农村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只有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纵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理论创新才是中国经济学的灵魂, 实现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必须解决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国际化和规范化问题。本文认为, 中国经济学研究应从本土问题着手, 而其走向国际化的突破口在于将中国制度分析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重构发展经济学。同时中国经济学要求建立一个良性的理论创新、接受、修正、摒弃的规范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历史纵向维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横向对比维度看,发展数字经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二是系统观念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性;三是人本逻辑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四是制度保障的数字经济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五是和平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平衡保护与共享的数据产权政策、兼顾公平与活力的数字平台竞争政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如何跟上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化振兴民族的重要问题。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一批优秀人物中,孙中山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在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发展战略却是历史的,可变支的。人类长期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深刻性,却沉醉于高速增长的胜利喜悦中,把这种“高增长、高浪费、高污染”的发展战略视为当然的、不言而喻的和可持续的,是不思改弦更张,环境的全球恶化的事实和罗马俱乐部等学术团体的呐喊,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正处于矗性的大觉醒之中。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会计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结果与创新。会计结束后,我国政府就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确认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这是顺就世界发展潮流,从我国实际出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横向看,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目前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0-40%,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0%,高收入国家约为60-70%。从纵向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大。依照上述水淮推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16个成员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870年仅为23.7%,1950年为38.7%,1960年为40.3%,1970年为50.7%,1976年增大55.6%。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推动着第三产业的新发展。从1978年到199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7%增加到33.0%,就业比重由12.1%增加到26.9%。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现代化一方面要符合国际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理解,另一方面双要保留自己独有的特色,中国的现代化,是中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使其社会生产力水平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上等收入水平以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渐进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改造工程,从经济到社会,从社会到个人,从物质到精神,从宏观到微观,都将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就当前中国亟等实现的现化领域而言,我们认为,现代化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素质四个领域,国际化和特色两者都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具体说,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