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发展动能就是驱动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作用及其动力机制实现方式。不同农业发展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动能存在着明显差异。以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学投入实现农业高产增产增收是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导动能,这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为常态的情况下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动能的弊端不断显现,越来越需要实现转换,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者增收的新渠道、新空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有效地转换农业发展动能,升级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迫切需要更新农业发展理念,改善支农公共资源配置,构建优质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信息和生态环境等新要素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从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限制因素入手,分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粮食库存量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现实约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策略,最后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供需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的现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研究与农业区划工作是于1979年开始提出的。当时人们对农业资源应怎样合理开发利用,不同资源间的相互联系认识还不是太深刻,因此,有必要强调农业资源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把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同时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因地制宜。这就提出了农业区划。各级领导与科技界看到了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得到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现在来看,这项工作至今仍然是很重要的。当然没有必要像当时那样全国普遍开展,但是这个工作确实值得深入下去,针对一些特定的任务和特定的区域,有目的地开展农业资源研究和农业区划工作还是很需要的。比如,当前就可以紧密围绕以下两项任务开展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要长期稳定不变,深化农业改革,主要是在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上下功夫。随着农业走向市场,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作好这篇大文章,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视野和实证的方法对1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反思和评价。并从资源条件、经营机制、宏观环境、管理体制等4个方面对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潜力和出路作了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途径。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采取配套改革和综合治理措施,健全微观经济机制,改革宏观经济环境,用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的出路何在罗必良张岳恒一、农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与其说农业问题让人担心,不如说粮食问题令人忧思。今天,中国依旧面对着粮食短缺的严峻挑战。事实上,除了长期存在的耕地短缺日益加剧外,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农业供水不足、耕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制度:从人治到法治的转换叶兴庆中国农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农业制度内容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制度内容与制度形式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制度内容决定制度形式,但制度形式又反作用于制度内容。目前的情况,正是农业制度形式转换滞后,成为农...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借助Mapinf06.5和SPSSVIO.0软件分别从宏观总量和微观效率两个层次对1999年山东省17市地的农业状况进行了差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区际转换的解决途径和对策:一是依据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二是发展规模经济,三是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四是强化政府在组织农产品生产、贸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其经济在清代的康、雍、乾时期,曾出现过可以同汉唐盛世相比美的繁荣局面。但进入嘉道时期之后,由于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和压迫的加深,这时的社会经济已处于江河日下、渐次衰落的境地了。特别是作为当时国民经济基本经济部门的农业,更已陷入了危机之中。广大农村已普遍出现了“其得以暖不号寒、丰不啼饥而可以卒岁者,十室之中,无二三焉”的困窘状态。及至近代,中国的农业危机,则继而进一步发展,并始终存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以来连续几年的粮棉减产,农业徘徊,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关注。近年来,各级都加强了对农业领导,把发展农业放到经济工作首位,增加农业投入,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已形成“共识”。但对农业突破徘徊、跃上新台阶要采取什么样新战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大策是什么,如何把近期农业对策与农业现代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认识还不一致,笔者就此谈些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业资源多种多样 ,有其自身的特性 ,如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 ,同样的光、热、水条件下既可种植粮食作物 ,又可生产经济作物。对农业来说 ,应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来选择生产项目 ,而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是以资源能自由流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在我国 ,区际农业资源转换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所谓“农业资源转换” ,就是利用区域的自然、地理相对比较优势 ,在有利于各地区生产者收益最大化前提下 ,通过区域间合理分工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使全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均达到一个新高度①。在农业资源转换中粮食生产是核心 ,要安排好粮食与其他农作…  相似文献   

13.
14.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小农户生产在我国依旧根深蒂固,小农户所具有的生产经营规模小、收入低等众多特点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展开城乡大变革的历史过程当中,精准把握我国在小农生产领域的现实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长期所坚持的传统承包农户展开研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及最终的出路,首先对小农户的概念进行阐述,探讨了众多与小农户相关的理论以及思想;其次,对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理论展开分析,发现它们对于中国小农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得出我国小农经济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应该走多元化混合型发展道路的结论。以期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中期的合作化(集体化)运动是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一次失误,50年代末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70年代末邓小平一改前辙,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为此实行了:①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最能体现这一政策的便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②依靠科技兴农;③实行多种经营,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即走农业社会化、专业化之路。与此相适应,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实践证明,这才是农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到人民法院走访,两例农业合同纠纷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第一例是远丰油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状告农户案。2000年8月份,公司为引进一种新的油菜籽品种和某乡农科村村委会联系,有意在该村引种此油菜品种。条件是:油菜种由公司统一免费供应,产出的菜籽也由公司统一收购,价格每公斤1.8元。当月,该村400户农民都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合同约定的生产面积为2000亩,产量20万公斤。然而,今年5月底6月初菜籽上市时,该公司只收到42户农民交售的1.5万公斤菜籽。经调查得知,原来是另一家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公…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农村经济》2005,(12):46-4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资料,中国现有耕地1.36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2%,人均耕地只有0.13hm2,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59亿hm2,人均占有量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3%。中国有天然草地3.928亿hm2,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草地仅0.33hm2,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相似文献   

19.
由四川省农村抽样调查队发起,来自北京、河南、甘肃和四川的80多位代表参加的"四川省农民家庭生产投入研讨会",于1988年11月4日至7日在平武县召开.到会代表从广泛的角度对当前农业投资面临的严峻形势、复杂成因以及摆脱困境的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和政策建议,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及观点综述如下.一、现状评价到会同意一致认为,以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虽然通过微观基础的重构逐步建立起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新的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滑坡的教训在于重城轻农,重流通轻生产.农业的希望在于确立以农养农的战略决策.(一)1984年以后,我国农业生产陷入徘徊、停滞以至滑坡状态之中.其原因:1.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我们陶醉在短期效益之中,没有根据农业基建效益滞后性的特点,及时地科学地预测到生产基础补偿机制断裂的问题.当几十年积累的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时间的流逝衰变到警戒线以下时,才想到农业生产补偿投入的问题,不仅耽误了时机,而且又是在我国出现一系列经济难题和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之时,补偿机制的再造更形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