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于“萧条”的定义,对照中,日两国的实际经济状况,我们可以认定目前中国和日本均处于“萧条经济”之中,但却分属两种不同类型,对两种萧条经济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原因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对于二者的作用均不明显,但原因却有不同,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是两国共同的主要政策方向,同时,由于体制性因素是二者萧根本原因,故而作者主张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发展型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起源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战略方面,中日两国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自主创新在两国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自主创新在两国实践中的地位之间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反差:在日本,自主创新并不是显要的政策议题,却是企业实践的基调;在中国,自主创新即使在2005年之前也存在于政策话语体系之中,却没有成为企业实践的主轴。这样的两种反差反映出两国的创新战略具有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设计应该将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的影响纳入考量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同居东亚,同属东亚文明,都是黄种人。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互信,甚至可能酿成军事对抗,钓鱼岛危机空前。作为东亚两大强国,中日应以东方文明的视野来认识钓鱼岛危机,并从中日和解与东亚和平的大局出发探索和平解决钓鱼岛危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一天内两国对华免签,移民美国又添新规,马来西亚签证将实行"安全评估",乌拉圭对中国公民开放10年多次商务签证……"签证圈"涌现众多新消息,其中不少与华人华侨息息相关。中国护照再升级两国对华免签7月9日消息:卡塔尔、巴林两国分别对中国护照开放免签,唯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卡塔尔与中国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际视角切入,对比中日两大经济体的货币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其各自对外汇率与国内CPI的变化趋势以及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情况等,得出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都出现了货币币值背离现象。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最后通过日本推行日元国际化和一系列金融改革解决币值背离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消除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现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简单的博弈论,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对静态、动态和无限重复博弈条件下的各种战略均衡的成因和路径进行了描述,得出了两国贸易政策的均衡解,并结合中日贸易现状对两国贸易走向及对策做出分析,得出合作增进整体利益,对抗两败俱伤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又出国了。按照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卡尔加里动物园联合体在重庆签署的协议,重庆大熊猫"二顺"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大毛"于2013年3月25日分别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和卡尔加里动物园,开展为期10年的大熊猫保护与研究。为促进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合作的深入开展,"重庆大熊猫赴加拿大欢送仪式"于3月23日在重庆动物园举行。  相似文献   

8.
从“和平演变”到“武力强制”-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极不平静,一波多折。不断被问题、摩擦、危机甚至冲突所左右。其中1993年8月发生的"银河号"事件、1996年3月两国军事力量在台湾海域对峙、1999年5月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2001年4月中美两国军机相撞事件,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受挫折的程度。当今世界没有无摩擦、无危机的双边关系,但当事国政府处理危机的立场、态度最能反映一个当事国对于保持和发展与另一个当事国关系的真实愿望、目的和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最严重危机(之所以称它们是最严重的危机,是因为它们同美国对华实施武力强制相关)以及美国政府和社会对这些危机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态度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到美国对我国国  相似文献   

9.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遭受了半个多世纪的侵略,由于晚清政府的消极应战政策和自视“天朝”的盲目自信,到了19世纪末战争爆发的时候,旧中国基本已经走到了内忧外患的亡国边缘,幸而战争的失败终于让莫谈国事的书生和一众爱国人士们开始怀疑“天朝的威力”,并开始思索国家未来的命运。10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纵然已成过去,但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仍是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战争给中国留下的阴霾也曾长期弥漫在人们心中,当今的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教育意义。本文试图从民族灾难和民族觉醒,以及这场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分析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从而鉴史知今,警醒后人。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两国后来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日本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成为了新的列强,而中国却始终无法通过模仿日本的成功经验使自身同样富强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在闭关锁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这就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不仅有共同点.而且还存在着差异。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能够对近代中国所走的曲折道路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存在频繁的经济往来,对比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这对加快东亚服务贸易合作十分重要。文章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法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就中日两国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竞争力及分解状态进行分阶段分析,得出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存在差异、中日两国服务贸易出口倾向不同、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生产和出口结构存在差异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服务贸易竞争力驱动模式、拓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优化服务贸易生产与出口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舒健 《东北之窗》2014,(17):64-64
正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对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站在新的甲午坐标上回望过去,是为了让历史的智慧之灯照亮未来,让我们对未来看得更远、更准,以便更好争取和平美好的明天。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  相似文献   

13.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可 《北方经济》2006,(20):77-78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两国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两国也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摩擦.理性分析并全力推动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给中日两国带来"双赢"局面,对整个亚洲的经济腾飞同样意义深远.本文对现阶段中日贸易状况及相关要素进行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多视角看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冰  刘春艳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72-175
中日农产品贸易问题日益成为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研究的热点。文章从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及贸易强度指数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发现,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并呈上升趋势,其中竞争力提升效应使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扩大贡献最大。鉴于上述分析,中日两国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继续走向双赢。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日两国通货紧缩下的经济运行、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政府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中日两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了通货紧缩。两国在物价持续下降的同时,都出现了社会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的上升,且近些年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但两国在通货紧缩起点的表现和经济增长率方面有较大差异。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两国通货紧缩的共同成因,但两国在经济体制等深层次诱发因素上有很大差异。两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改革,但两国在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蒋辉 《黑河学刊》2014,(1):54-55,130
中日两国同居东亚,同属东亚文明,都是黄种人。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互信,甚至可能酿成军事对抗,钓鱼岛危机空前。作为东亚两大强国,中日应以东方文明的视野来认识钓鱼岛危机,并从中日和解与东亚和平的大局出发探索和平解决钓鱼岛危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晓慧 《魅力中国》2014,(9):244-245
招呼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不同招呼语形式的研究来探索中德两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并以此加深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减少中德两国甚至是中西方人际间交往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正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按照中国干支纪年,那一年是甲午年,因此,无论是中国称之为甲午战争,还是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或者国际社会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都让中国人溃败得体无完肤,刻骨铭心。"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对邓世昌们来说,是悲壮。"虽有其力,难有其心。"对李鸿章们来说,是悲哀。120年来,甲午战争就像压在中国人心口的一块巨石,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历史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光荣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按照中国干支纪年,那一年是甲午年,因此,无论是中国称之为甲午战争,还是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或者国际社会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都让中国人溃败得体无完肤,刻骨铭心。"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对邓世昌们来说,是悲壮。"虽有其力,难有其心。"对李鸿章们来说,是悲哀。120年来,甲午战争就像压在中国人心口的一块巨石,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历史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光荣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大国博弈中,国家间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特定情形下不仅难以为两国政治关系保驾护航,甚至可能成为国家间矛盾的“导火索”。作者旨在探究当崛起国与霸权国进入以大国战略竞争为主导的阶段时,崛起国“以经稳政”政策所能发挥作用的限度、空间与效力,就此提出分析框架对“经济压舱石”理论进行重构,并通过对典型国家案例的研究剖析国家行为背后的逻辑,总结崛起大国面对与三类国家关系时“经济压舱石”失灵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形:一是战略竞争阶段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二是地区主导权出现转移或松动时崛起国与区域大国的关系,三是崛起国同与霸权国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亲密盟友的关系。相对而言,在崛起国同与其仅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之间,“经济压舱石”的有效性要高于三种情形,具有一定“以经稳政”甚至“以经促政”的余地。而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继续策略性地开展经济外交仍具有较大作为空间,“以经促政”的效用明显。通过比较双边经贸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英德关系以及当前中国在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及周边大部分国家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检验在大国崛起过程中“以经稳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限度与效度,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施展空间提出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