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污水回用是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周彤 《给水排水》2001,27(11):1-6
较全面地论述了污水回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大量实例说明了污水回用的巨大潜力和其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 ,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污水回用工程 ,并回顾了我国在该领城的发展历程 ,指出污水回用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最后就污水回用认识方面的一些问题谈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3.
略论解决雷州半岛缺水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州半岛多年平均降雨量1488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3.01亿m^3,人均水资源量1398m^3,1996年总用水量30.02亿m^3,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供水能力28.99亿m^3;预计2000年需求量38.52亿m^3,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解决缺水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中是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分析了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并提出了解决缺水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培 《吉林水利》2002,(3):30-32
通过对白城市水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经济结构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白城市干旱缺水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解决滨州地区缺水问题的对策研究牛加明崔静(山东省滨州地区水利局滨州256600)收稿日期:1997-11-03滨州地区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辖6县1市,总面积9081km2。当地水资源量为13.12亿m3,其中地表水5.7亿m3,地下水7.42亿m...  相似文献   

7.
解决沁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供需水情况入手,提出了解决沁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加控制性工程,并分析了增加控制性工程可行性,从而论证了解决沁河流域缺水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缺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供需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水资源供求问题。计算结果表明,节水、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水资源化等措施很难完全抵消需水增长,南水北调是解决缺水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分析了西南地区水资源特点以及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工程性缺水等突出问题,论述了解决西南地区缺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的思路、措施以及在实施中应引起特别关注的环境影响、工程配套、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工程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既不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不是世界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大范围集中连片严重缺水的情况,则是世界罕见的,是中国缺水问题的实质。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排在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之后,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仅24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149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量(1990年人口水平)由多到少的排序中,我国居第111位。这说明中国的水资源是不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PAWRD)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gional water management, water allocation, water transfer, and economic planning, especially for today's China, which is under a rapid economic growth, a continued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and an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ng eco-environment. In this work, the southern part of Hathe River (SPHR) is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Region for a case study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such as available data,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the state of water shortage. A growth patter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 A fuzzy assess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growth stage, an indicator for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Seven assessment factors, selected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supply, demand, and use efficiency of water subjected to the regional phys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s, include irrigation rate of arable land, exploita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 the water-saving level, a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modulus, the water supply per capita, and the ratio of eco-environmental water use. These factor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fuzzy assessment model, which is shown to be capable and effective for potential assessmen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little in SPHR and are substantiated by the necessity of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SNWT) in the long run. It is also suggested at present that promoting water saving and strengthening water demand controls would be the most feasi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 to mitigate water shortage stress of SPHR before the SNWT scheme is implemented. PAWRD provides a scientific tool for water-demand management and water-saving improvement, as well as a necessary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for economy planning and water transfer design.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I+的流域水资源短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我国各流域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引入欧盟开发改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系数(Water Exploitation Index Plus,简称WEI+),以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2003-2012年各水资源一级区的水资源短缺情况。结果表明①WEI+指数最小的是西南诸河区,其均值为1.9%;WEI+指数最大的是海河区,其均值为130%;且南方4区的WEI+指数均小于北方6区,说明我国北方比南方面临更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②南方4区的WEI+指数在2003-2012年间波动不大,而北方6区的WEI+指数波动剧烈;大部分地区的WEI+指数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区域的水资源短缺情况有所缓解。③WEI+指数与流域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基本类似,这说明WEI+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区域的水资源短缺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区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和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和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中国北方用水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思悦  张全发 《人民黄河》2005,27(8):28-29,43
简要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分析了调水后我国北方用水情况,对今后的用水及缺水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了预测结果表明:调水后,黄河上游(西线受水区)基本能满足正常来水年年份用水;在中等枯水年份,2030年和2050年分别缺水80亿m^3和50亿m^3。整个中线受水区2020年缺水量高达207亿m^3。淮河流域(东线受水区)基本能满足2030年水平的需水要求,但2050年将缺水20~40亿m^3;山东半岛依然为严重缺水区,缺水量达38.911亿m^3。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和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和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资源性缺水地区新疆哈密地区3个典型灌区,开展农业节水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受益补偿农业”的有效运行机制。结果表明,该机制调动了各方参与节水工程的积极性,将农业用水权科学合理转换为工业用水,优化配置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问题,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然而我国南北方地区产水和用水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也不同,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差异性是因地制宜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选择南方的江西、湖北、浙江3省和北方的山东、河北、甘肃3省,对这6个省份的产水和用水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建议北方3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耗水量的控制上面,着力提高用水效率,而南方3省应加大用水量的控制,减少入河排污量,着力提高废污水水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河流湖泊的水环境状况与水污染防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北方河流、湖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和水污染的危害 ,指出造成北方河湖及地下水污染的三个主要 原因 :污染物大量排放而处理率和达标率较低 ;河湖水量减少 ,稀释自净作用降低 ;大量不规范的污水灌溉 ,污染地下 水。最后 ,提出了防治北方河湖及地下水污染的六点建议和南水北调论证中应考虑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面临水危机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干旱缺水。缺水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和时空分布都不平衡,水资源的人均、亩均水平很低,目前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位居世界第109位,已被列入贫水国家之列。预计到2050年,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这就迫使我们一方面要开源,增加供水量;另一方面要节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节水中,农业节水是节水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西部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之首。西部地区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2%,但已开发量不足10%,开发程度较低。水电是无污染、可再生能源,西部大开发必须优先发展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作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