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仝晰纲 《走向世界》2011,(31):50-5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自己的"嬴"姓在山东设立嬴县,不久又多次东巡山东。秦文化中本没有封禅文化,秦始皇统一后却执意去位于山东的泰山封禅,告功于天地。这是秦始皇的寻根情结,山东是秦文化的发源地。嬴秦始祖:伯益伯益,嬴姓,是秦人的祖先。伯益之益,又写作嗌,为燕子的叫声。伯益之名来自燕子,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曰:"益,即燕,亦即玄鸟。"玄鸟是东方民族崇拜的神鸟。  相似文献   

2.
<正>长城专家、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等人近期在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黄河内岸实地考察时,发现9段秦长城。周兴华考证,这9段长城的发现,将《史记·秦始皇本纪》及《蒙恬列传》《匈奴列传》记载的秦长城临洮段、榆中段,并河以东段、阴山段、辽东段连接为一体,使这条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秦始皇万里长城终于整体面世。周兴华介绍,长城研究界通常的说法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万里长城从甘肃临洮沿黄河内岸抵达靖远县后,从靖远县以东至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再无秦长城遗迹。因此,他们认为秦始皇万里长城不经过靖远县  相似文献   

3.
刘清清 《魅力中国》2014,(23):121-121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嬴足智多谋且远见卓识,是“窃符救赵”事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在成功后,他却“北乡自刭”了。侯嬴缘何自杀?历来众说纷纭,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本出发,本文认为侯嬴自杀有畏诛、愧杀晋鄙、坚定公子决心、报知遇之恩和为公子保命五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刘树伟 《走向世界》2013,(27):48-49
<正>秦始皇自二十六年统一六国,到三十七年病死沙丘,为彰显功德、求神访仙等,曾五次大规模地巡游全国。五次巡游中,三次到达芝罘,即现在的烟台芝罘山。秦始皇巡游芝罘之事,《史记》等典籍均有记载。芝罘,古有转附、青城山、之罘、芝罘诸说。"转附"之说,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云:"(梁惠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清代  相似文献   

5.
凌子 《走向世界》2014,(48):124-124
2000多年前,秦始皇金戈铁马,灭六国、统天下。得意之余,他要亲眼看看自己打下的辽阔疆域。于是驱车东巡,行程数千里,登芝罘,面对大海,挽弓射鲛。秦始皇在获得疆土、巩固政权后,这位不可一世的枭雄,最想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征召大批方士,询问海中是否居住着神仙。齐方士徐福(《史记》载,"徐福,齐人也")告诉他:海上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那儿长着长生不老的仙草,于是秦始皇令他渡海求之。未果,次年秦始皇再令徐福出海求药。于是徐福率童男童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从芝罘岛下水东渡,从此开始了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漫长航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史记》的残缺问题,是历代以来争论颇多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至于普遍认为所缺失的十篇中,“八书”占三篇,即《礼书》《乐书》《兵书》。《史记》八书原本内容应是:《礼书》《乐书》《兵书》《律历书》《六官书》《封禅书》《河渠书》《采准书》,其中《礼书》《乐书》《兵书》全亡,今所见内容为后人补作。  相似文献   

7.
李勤 《黑河学刊》2011,(3):65-68
中国古代数千年以来,官僚制度虽经屡次变化,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选官任官制度一直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萌于舜创于秦,成于汉,善于唐。其精华内容是舜统治时代的"民主推荐,实践锻炼,考察任用"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制度;西周时的"八法治府,六计课吏"制度;秦时的"上计,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制度;西汉时的"上计和监察制度";唐时的"四善"和"二十七最"制度。通过对这些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分析,希望对我国现时的各级组织和干部的考核具有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敏  王娟 《黑河学刊》2010,(3):40-41,98
日本现行《民法典》规定:“夫妇必须同姓”,“夫妇同姓”是取得合法婚姻的必要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社会掀起了要求夫妇不同姓的运动。这是对已有百年历史的夫妇同姓制度的挑战。就夫妇姓氏问题,日本内阁府先后进行了多次舆论调查。整体上看,赞成自由选择夫妇“同姓”或“不同姓”者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之上,刚上台的民主党政府打算2010年1月众议院开会时提出议案,修改现行《民法典》相关规定,允许夫妻使用不同姓氏。  相似文献   

9.
你姓什么?第五。早就听说在中华大姓氏里有“第五”这个少见的姓氏,但没想到有一个村子90%以上的人都是这个姓,而且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0.
《西部论丛》2008,(12):91-91
王立群巅峰之作,做人之道、成功之法、从政之术、为官之要,读《史四悟人生。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部,大国崛起:秦国如何崛起,横扫六合:六国因何覆灭。  相似文献   

11.
推动一个作家进行创作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历史发展、国家治乱盛衰的变化及其规律;二是歌颂“明天子”和“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三是通过"立言"实现人生的价值;四是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探究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司马迁和《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度地篇》是一篇论述水利灌溉工程的著作,《地员篇》是一篇论述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著作,这两篇是《管子》书中关于农学的著作,也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农学的重要著作。韩非说,“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子·五蠹》),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记》),《管子》这两篇著作当属于“不去之书”,并可能是“商管之法”的一部分。《管子》书中这两篇著作,难免使读者产生以下问题:《管子》书中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兵法等问题,为何包括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农学著作?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解释说,这是由于刘向编定《管子》一书时汇集各篇的随意性所致。因为从表面来说,这两篇的体例与大多篇文相同,也是桓公与管仲问答之文。除此而  相似文献   

13.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翔宇 《理论观察》2022,(2):111-115
姓名的出现早于姓名权,依儒家经验看,姓名是宗法家族制度下家庭和血缘关系的表征。姓名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姓氏归属于父系血缘制的家族系谱,名字则通过辈分行列表现亲疏远近和长幼次序。妇随夫姓曾作为传统在中国确立,妇女的人格通过夫姓得以体现。随着从夫居婚配模式受到冲击,从母姓、隔代姓等从第三人姓与从父姓展开制度博弈。现代法律对于姓名权的规定所推定的权利理性并非简单的牟利理性,而是基于“通情达理”下融贯于儒家经验的权利理性。  相似文献   

15.
名医扁鹊     
李雁 《走向世界》2010,(4):88-90
扁鹊(约公元前396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约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那些有关扁鹊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个出于《韩非子&#183;喻老》篇。扁鹊晋见蔡桓侯,站了片刻说道:“从肤色上看,您有病,不治恐怕要加重的。”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皇岛古称竭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此,登高望海,遣燕人户生入海求仙,刻《竭石门辞》以志其事,秦皇岛因此得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皇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京津唐秦经济  相似文献   

17.
<正>邳州建置悠久。据史料记载,夏中康时,奚仲以邳为都,始建邳国。后商汤、周武均封奚仲后人于邳,为侯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历史长河铸就了邳州5000多年文明历史,也陶冶了东方民族的灿烂文化。在邳州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朵朵奇葩。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作载于《二十四史》及《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8.
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共流亡十九年。重耳开始流亡生涯时的年龄在先秦典籍上却有不同的记述。在公子重耳出亡年龄这个问题上,《国语》和《左传》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可信度高得多,晋公子重耳"生十七年而亡"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琅琊台地处山东胶南市西南26公里的琅琊镇境内,三面环海,海拔183.4米。其东南有斋堂岛,相传为秦始皇登台时,其侍从的斋戒之所;北有5公里金沙滩,滩质绵软,海水洁净,冬暖夏凉,是理想的海水浴场;西南有沐官岛,相传秦始皇的从官曾在此沐浴;西北有越都秦郡的故址琅琊城;东北与海上画屏灵山岛遥遥相望,构成一幅山海滩岛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图。琅琊台一名的由来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释为:"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琅琊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众多古人物、古事件、古遗址、古文物、古民俗、古传说的荟萃,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驰名天下的千古名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齐国的一个重要城邑,赵岐《孟子注》谓琅琊为"齐东境上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所谓"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琊"(《管子·戒);"遵海而南,放于琅琊"(《孟子·梁惠王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机器采煤进入中国之前,所有手工业采煤都属于传统采煤业。 中国采煤业出现甚早,《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广国"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夏馥入林虑山中,隐匿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顾炎武《日知录》认为两书所记炭,均为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